莎车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来源:莎车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发布日期:2021-10-26 09:58 浏览次数: 字体:【大 中 小】
莎车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莎车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1年10月12日
目录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奋斗之后,乘胜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科学编制实施《莎车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于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规划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喀什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重大决策部署要求,汇聚各方面智慧编制。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展望至2035年。
第一篇筑牢发展基础把握高质量发展新机遇
第一章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也是莎车历史上极不平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艰巨繁重的任务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在自治区党委、喀什地委的坚强领导下,莎车县委团结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第二次、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聚焦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全力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疆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党中央战略决策和自治区党委工作部署在莎车落地生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呈现出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为迈向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基础。
脱贫攻坚全面完成。落实党中央“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和自治区党委“七个一批”“三个加大力度”,坚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完成三个山区乡1915户9923人易地搬迁任务,2019年被国家发改委评为“十三五”易地搬迁成效明显县。2020年现行标准下56968户、235752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41个贫困村出列、贫困县摘帽,莎车县委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经济发展稳中向好。坚持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培育形成了“农副产品加工、林果、畜牧、馕、电力、纺织服装、电子组装、新型建材、建筑劳务、旅游”十大产业。2015~2020年,生产总值由81.47亿元增长到137.81亿元,年均增长11.1%。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5年的38.9:17.5:43.6调整为2020年的33.5:14:52.5。地方财政收入由5.23亿元增加到11.39亿元,年均增长16.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23.99亿元,年均增长5.9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5.14亿元增长到15.44亿元,年均增长0.4%。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始终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推进九大惠民工程。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5595元、9619元。完成38.62万人劳动力就业,全县登记失业率3.96%。学前三年适龄幼儿应入尽入,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100%。全民免费健康体检全覆盖。城乡低保应保尽保。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100%。新建县残疾人事业保障中心、38个县乡养老敬老机构、117个村级幸福院,做到了有意愿的“五保”老人、孤残儿童集中供养。建设商品房416.73万平方米、城镇保障性住房8065套,改造棚户区4.8万户、老旧小区56个6595户,建成安居房(定居兴牧)15.57万套,居民住房条件得到改善。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基础设施支撑有力。实施各类项目3760个,支撑能力显著增强。铁路、公路、机场立体式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莎车机场、喀叶高速、环城公路、机场快速路、217国道和霍什拉甫大桥建成通车。完成叶尔羌河防洪工程和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任务。阿尔塔什现代水利枢纽工程建成下闸蓄水,坝后装机容量114.3万千瓦三级水电站建成发电。装机容量82兆瓦光伏发电站和1.2万千瓦垃圾发电建成投产,年发电量18.97亿千瓦时。750千伏输变电工程、63334户煤改电工程完工投运。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有效推进,完成494个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国土绿化行动,复垦复绿6.6万亩,植树造林30.45万亩,退耕还林33.1万亩,退耕还草3.34万亩,绿化覆盖率37.34%,森林覆盖率16.92%,大气环境质量状况优良率达39.2%;工业废水排放量达标率92%,城镇集中污水处理率95%,全年农业灌溉用水(包括地下水)13.97亿立方米,比2015年减少3.49亿立方米;县垃圾焚烧发电厂、19个乡镇垃圾填埋场、医疗垃圾处置中心建成运营,土地污染风险有效降低。
深化改革成绩显著。农村改革、“放管服”等关键性、基础性改革取得突破。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任务深入推进。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稳步推进。行政执法公示、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和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在线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实现便捷服务,行政审批程序简化,基本实现“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三公”经费不断压缩,减负工作成效明显。减税降费政策全面落实。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预算绩效管理全面实施。兵地、军民深度融合。2019年,莎车县被评为“自治区双拥模范县”。
对口援疆持续深入。坚持援疆资金项目向基层倾斜、向贫困村倾斜、向保障和改善民生倾斜,确保援疆资金80%用于基层、80%用于民生,建成一批惠及群众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顺利实施,极大改变了喀什的发展面貌,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旗帜鲜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持续加强,基层基础不断夯实。
第二章发展环境
从国际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从国内看:从国内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正在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从区内看: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经过各方面艰辛努力,新疆工作取得重大成效,为新时代做好新疆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一段时期,受外部环境变化影响,丝绸之路海上通道向陆路通道转移加快,新疆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和战略地位更加凸显。
从自身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莎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是政策红利叠加。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国家向西开放战略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新格局全面构建、“三基地一通道”加快建设、对口援疆战略深入实施、脱贫摘帽后“四个不摘”“八个不变”政策继续实施等,都为莎车更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二是自然资源丰富独特。莎车素有瓜果之乡、中国巴旦木之乡、核桃之乡等美誉,具有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的便利条件。矿产资源开发前景广阔,是喀什地区石灰石、石膏矿蕴藏大县,煤、沙金、铅锌等资源比较丰富。境内有7个国家A级及以上景区,是自治区历史文化名城古城。十二木卡姆艺术是世界民族艺术史上极为罕见、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大有可为。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口红利优势明显。三是撤县建市发展的机遇。撤县建市对推动城镇化进程,拓展内部发展空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聚集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扩大人口规模与市场体量,增加综合承载能力和吸附能力,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四是交通区位优势独特。莎车周边有四个一类口岸和一个机场口岸,境内交通便捷,两条高速(吐和高速、麦喀高速)、三条国道(G3012、G315、G215)、三条省道(S234、S13、S310)贯穿全县,喀和铁路、莎车机场互为联运,交通枢纽优势日益凸显。五是稳定红利持续释放。和谐稳定的环境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来莎游客和企业显著增多,在莎车投资兴业、干事创业的氛围浓厚。六是人心凝聚的有利条件。深入实施惠民工程,深化做实了群众工作,形成了新时代的莎车“枫桥经验”,党群干群关系日益密切,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干部群众团结一心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愿望更加强烈、信心更加坚定。
在新的形势下,全县上下要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坚持系统观念,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努力实现“十四五”时期更高质量发展,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第三章远景目标
莎车县2035年远景目标是:经济实力、创新能力、综合实力大幅跃升,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的台阶;资源能源优势充分发挥,发展潜力全面释放,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基础更加牢固,基本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宜居成为城乡发展的底色;城乡居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文化软实力明显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与全国、全疆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篇科学谋划蓝图迈向改革开放新征程
第一章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深入落实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的部署要求,牢牢扭住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莎车。
第二章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障。
坚持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坚持从战略上审视和谋划莎车工作,坚持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坚持以凝聚人心为根本,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坚持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紧贴民生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加强党的领导,确保莎车工作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激发各族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于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构建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具有莎车特色的现代经济体系,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破除不利于新时代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使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增强发展动力,努力构建全方位开发开放新格局。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把中央和自治区支持、对口支援与发挥自身优势有机结合起来,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坚持从实际出发。立足党中央、自治区党委和喀什地委对莎车的定位要求,立足新时代莎车工作所处的历史方位、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条件,紧扣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
第三章发展目标
社会稳定成果全面巩固。社会稳定成果持续巩固深化,反恐维稳实现法治化常态化,“三股势力”滋生蔓延土壤得到有效治理,守边戍边能力进一步提升,意识形态领域绝对安全,社会大局持续稳定长期稳定,实现更有利于长治久安的根本性变化。
经济质量效益显著提升。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地区生产总值保持合理在合理区间,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较强竞争优势,城乡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创新支撑能力不断提升,现代经济体系加快构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发展潜力充分释放。
全面改革开放更加深入。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全面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和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开放型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对内对外开放形成新格局。
民族团结根基更加牢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切实增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更加巩固,各族群众的国家和中华民族认同情感纽带更加牢固,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石更加坚实,建成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文化润疆工程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牢固树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产业体系不断健全,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切实巩固,各族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三高”项目零增长,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明显,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持续增加,主要污染物控制在地区下达的指标内,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升,能耗得到有效控制,生态保护和修复机制基本形成,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提升,莎车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民生福祉水平不断提升。城乡居民人人有事干的就业能力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升,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人民群众享有更优质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生态环境、更有品质的文化服务。
社会治理效能持续增强。依法治县扎实推进,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政府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专栏2-1“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
指标
2020年(预计)
2025年
2021-2025年平均增长(%)
属性
经济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2020年价格,亿元)
137.81
220
9.8
预期性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34.22
40
——
预期性
民生福祉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5595
37607
8.0
预期性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9619
14133
8.0
预期性
全县登记失业率(%)
3.96
4.5左右
——
预期性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人
—
100
预期性
绿色生态
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率(%)
控制在地区下达的指标内
约束性
森林覆盖率(%)
16.92
19.6
——
约束性
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状况优良率(%)
39.2
41
——
约束性
安全保障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
21.08
54
——
约束性
注:预期性指标是政府期望的发展目标,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政府要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制度环境、市场环境,并适时调整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综合运用各种政策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努力争取实现。约束性指标是在预期性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并强化了政府责任的指标,是政府在公共服务和涉及公共利益领域提出的工作要求。政府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利用行政力量,确保实现。
第三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莎车
构建创新创业发展新体系,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创新发展能力,拓展创新发展空间,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第一章优化创新发展布局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激发创新创业潜力,建设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完善自治区级工业园区功能,推动喀什经济开发区莎车产业园建设,引进和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申创国家级众创空间,加快建设集创业孵化、专利申报、信息发布、文献查询检索、试验评估、专家服务为一体的科技服务平台,培育集信息咨询、人才培训、项目引进推广、技术服务、创业孵化于一体的综合性科技服务机构。推动创业示范社区建设,为创业者提供创新创业空间。支持农产品加工、电子装配、药材加工等产业提升关键技术和集成技术创新能力,培育发展清洁能源、智慧农业、智慧旅游及现代服务业。
第二章培育创新发展主体
实施企业技术创新工程,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激发中小微型企业创新活力,引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社会组织等各类创新主体。实施科技信息水平提升工程,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成立巴旦木研究所,建设巴旦木研究组培室、办公场所,聘请专家,推进100亩试验基地建设,开发区域性新产品,加快巴旦木上下游产品、技术研发与成果推广,促进莎车巴旦木产业提质增效。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推动设备更新和新技术应用。壮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培育第三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支持发展面向企业的科技咨询、知识服务等科技咨询服务业,提升企业研发与设计水平。
第三章培育创新型人才
引进培养产业人才。围绕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建筑建材、电子产业、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等重点产业发展,制定产业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完善住房、生活津贴、创业条件、子女教育等配套政策,引进急需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增加中高端人才储备。加强对现有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提高科技人员服务能力和水平。围绕园区产业发展需求,采取劳务输出、协议培养、委托培养、职业培训等多种方式,培育大批熟练掌握先进技术、工艺和技能的技术工人队伍,造就园区高素质的产业工人。
培育农业科技人才。加强科技合作交流,培育农业科技服务人才。调动科技特派员服务一线的积极性,发挥科技示范和带动作用,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科技之冬”培训计划等项目,建设村级科普活动室,开展农村实用技术、种养殖技术培训,培养造就一批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能致富的现代职业农民,为莎车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到2025年,培养农业专业技术人才2000人以上。
第四章优化创新制度环境
改革科技投入保障、创新人才发展、科技成果转化等体制机制,建立有利于创新的政策体系。鼓励和支持园区企业与区内外科研院所、高等学校联合组建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对接中央及自治区、地区有关基金投入,引导社会资本对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落实国家普惠性财税支持创新政策。协调金融机构加大对园区建设和科技型企业的融资支持。鼓励保险公司设立中小企业贷款保险机构和信用保险机构。健全企业科技创新保障体系,落实“一企一策”,助力创新(创业)型企业发展。
第四篇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一章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
把防止返贫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成效评估考核和监督检查的重要内容,健全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常态化进行监测预警、定期检查、及时帮扶、动态清零,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将扶贫资金60%以上用于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和活力。用好国家、自治区扶贫连续性政策,拓展就地就近就业和疆内外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推广以工代赈模式,优化公益性岗位,鼓励脱贫群众参加劳动技能、生产技术和创业就业等培训,促进更高质量就业。支持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增加低收入群众收入。完善集中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促进搬迁人口安居乐业。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健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强化低保与扶贫政策衔接机制,完善医疗救助和大病保险制度,提升兜底保障水平。壮大村集体经济,盘活扶贫资产,建立资产收益与村民利益联结机制。
第二章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坚持“绿色、有机、高产、高效”发展方向,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农业科技为支撑,深挖农业内部增长空间,拓展农业外延发展潜力,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信息化,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农业全产业链、价值链转型升级。到2025年,全县耕地面积稳定在210万亩,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6%。
第一节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按照“稳粮、优棉、增菜、促经、兴果、强牧”的思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粮食。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着力建设优势粮食主产区,推进小麦品种育繁推一体化,引进、筛选、示范、推广小麦新品种,扩大白地小麦种植规模,大力发展粮饲兼用型玉米,促进粮食品种结构、区域布局优化、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到2025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在136万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4万吨以上。
棉花。巩固发展优质适宜棉区,限制次宜棉区,退出非宜棉区,优化棉花种植布局。实施棉花提质增效工程,推进优质棉基地、棉花生产保护区建设,继续抓好良种引进示范、扩繁,推广应用棉花“一主两辅”两种模式,推进机采棉种植,棉花面积稳定在70万亩左右,亩产籽棉平均达到360公斤以上。
畜牧。推行“龙头企业(良种繁育)+合作社+饲草料基地+农户+规模化屠宰”模式,推进肉羊、肉牛、奶牛标准化养殖,重点发展肉奶兼用的西门塔尔牛养殖,大力发展鸽鸡等特色养殖,实现畜产品从良种繁育到肉食产品餐桌的畜禽全产业链发展,为喀什地区现代畜牧业发展提供前端重要良种繁育、育肥规模化产品生产供给,推动畜禽产品精深加工、分割包装。加强重点动物疫病防治。推进巨菌草等饲草种植,建设优质饲草基地。培育乡村饲草料生产企业,推广“长草短喂”等饲草加工利用技术,推进秸秆和农副产品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林果加工副产品等可利用饲料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确保饲草料供应充足。到2025年,建成60万只肉羊产业园、14个牛羊驼良繁中心、300个养殖小区(合作社)、1000户养殖大户,形成年饲养20万头牛(驼)、200万只羊、1500万只(羽)禽鸽和年产3万吨蛋奶的能力,实现肉蛋奶供需平衡,建成南疆现代畜牧业示范基地。
特色林果。依托国家级特色林果基地建设,强化科技服务支撑,调整种植结构,推进制干、鲜食、深加工和早、中、晚熟品种多元化发展,实现特色果品四季上市、全年供应。实施林果业提质增效工程,开展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推行林果基地标准化、规范化和精细化管理模式,促进林果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花卉苗木等特色种植,适度发展樱桃、西梅、葡萄、无花果、黑枸杞等林果,培育“互联网+”“旅游+”“文化+”等林果新业态。依托特色林果基地,培育壮大养蜂业。推动桃科作物研究中心和巴旦木原材料供给基地建设,加快巴旦木基地填平补齐、品种改良,加强周期管理,提高巴旦木生产能力;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支持龙头企业建立疆内疆外收购销售网,完善巴旦木检验、检测系统,提升产品品质,打响地理标志性巴旦木品牌;整合疆南干果批发市场、干果销售区、电商区和冷库区,新建巴旦木产业园区,打造巴旦木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充分利用设施大棚开展设施林果示范。加快低产低效林改造,改造核桃、红枣等林果低产园,实施特色林果基地分级管理,推广优质林果品种、发展绿肥种植、打草积肥、增施有机肥,实行园地平整、疏密改造、整型修剪、品种统一、配方施肥、按需供水、机械生产、病虫防治、适期采收、分级处理等措施,推广林业新机具,推行标准化生产措施,严格把控特色林果生产全过程,提升林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创建特色林果地标性知名品牌。到2025年,特色林果种植面积稳定在136万亩,总产量达到38.6万吨,建成标准化果园1000个,新种植莎车樱桃、杏李、新梅等林果8万亩,形成年生产加工40万吨干鲜果、100万瓶蜂蜜的能力。
蔬菜。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片一特色”布局,推进蔬菜集约化生产,因地制宜发展“春提早、秋延迟”保护地蔬菜,推动蔬菜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引进新技术、新品种,丰富反季节蔬菜品种,以茄果类蔬菜为主,大力发展豇豆、胡萝卜、红薯、甜瓜、白萝卜、白菜、马铃薯等为主的露地蔬菜种植,形成设施蔬菜、加工蔬菜规模化种植。到2025年,建成温室大棚10000座,拱棚150000座,蔬菜种植达到22万亩,实现年产蔬菜40万吨,年加工脱水蔬菜10万吨。
特色作物。围绕特色农产品加工,按照“合理布局、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原则,加快发展以万寿菊、色素辣椒、藜麦、西瓜、甜瓜、豆类、巨菌草等种植效益高的特色作物,推进万亩万寿菊、辣椒种植基地、西甜瓜生产基地建设,支持甘草等中药材标准化种植,扩大特色作物种植规模。到2025年,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28万亩。
庭院经济。探索绿色种植、循环养殖等模式,持续推进庭院改造,支持发展庭院蔬菜种植利用闲置土地种植蔬菜、特色果品;修建牲畜棚圈和禽舍,发展牛羊鸡鸭鸽等畜禽养殖业,促进农村资源高效利用,推进庭院经济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完善产品储存、销售和运输体系,提升本地市场供给、疆内外外销能力,把农村庭院的“方寸地”变成增收致富的“增收园”。
专栏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重点项目
优质棉基地建设在县优质棉种植优势区,河东片区、南部片区、北部片区及城中片区部分乡镇实施高标准农田综合建设工程。
特色林果标准化生产基地以巴旦木为主建设特色林果生产基地
优质饲草料基地建设主要在墩巴格乡、阿瓦提镇、巴格阿瓦提乡、孜热普夏提乡等乡镇推广种植巨菌草,建设草料库、储存库、草料加工厂等。
第二节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
农业基础设施。加快高标准农田、农田水利、土地整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加强70万亩冬小麦水肥管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以田间节水和工程节水为重点,推广高效节水技术,推进灌排渠系改造,改善农业灌溉条件。推动农业机械化,加快高端、特色农机装备推广应用。到2025年,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35万亩。
现代种业。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强种子库建设。以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增强抗性为重点,引进制种龙头企业,支持引导本地种子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股份制合作等形式,成立制种公司,提升本地制种、繁种自主化和标准化水平。推进小麦“125”良种繁育、棉花良种繁育、“荒地瓜”等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培育优质、高产、多抗、节水、适合机械化的新品种。围绕种肉牛、种肉羊、种猪、种禽等畜禽品种,大力培育新品种和配套体系,提升畜禽良种化水平。建成良种繁育中心6座。推动林业良种繁育基地、标准化苗圃建设。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立覆盖农业生产各环节的动物防疫、农资供应、农机服务、气象测报、农业保险和灾害防御等科技要素支撑体系。完善现代农牧业科技服务网络体系,推进“技术指导员+示范种植(养殖)+农户”的技术跟踪指导服务模式,组建畜牧、科技等部门科技人员队伍,鼓励龙头企业和良繁中心开展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的技术服务,整合乡村“七站八所”和合作社技术人员,构建覆盖县域乡村、农户和农畜产品的科技服务网络体系。到2025年,建立1500人的种植及林果农业科技服务队伍、500人的畜牧养殖科技服务队伍,带动15万种植(养殖)户生产技术提升。
推进数字农业试点。瞄准未来信息化动向,在地区率先开展、提前谋划“数字农业”“数字经济”布局,加快补强农业由传统模式向现代化发展转变的短板和弱项,增强农业创新发展能力。建立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搭建可视化专题平台,推广应用农业应急指挥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系统、种粮大户面积测绘系统、农业物联网公共服务系统、农业视频监管公共服务系统等九大系统,推进智慧林果示范点、智慧大田示范点、智慧畜牧养殖示范点建设,推动特色林果、大田作物、畜禽养殖领域的信息技术集成应用。
专栏2现代农业科技重点项目
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巴旦木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打造90.32万亩巴旦木原材料供给基地、发展产业链集群建设。
智慧农业示范园。建设滴管基础设施,配备信息和数据采集设施,推进智能数字化控制平台和智能温室建设。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围绕生态农业观光区、休闲娱乐区、农耕文化演绎区、民族风情农庄、新民居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提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区、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等。
第三节培育产业化融合经营实体
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整合农业生产经营产业链,构建农业产业化经营利益共同体。引导农户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引导农户、家庭农场、合作组织等经营主体主动与中小型企业开展合作,直接以土地、劳动力、生产资料、技术等资源要素入股,形成紧密型利益联结共同体。支持合作社优先与大型龙头企业开展股份制合作,以连片土地、集体经营资产等资源要素入股,带动农民增收致富。通过“银行+保险”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养殖户和合作组织抵御风险能力。争创自治区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区。到2025年,培育农业龙头企业10家,标准化规模养殖场达到300个(包括合作社和养殖小区),带动发展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农户1万户,培养一批懂专业饲养技能的新型农民,培育国有畜牧龙头企业,建设全疆最大的县域农畜产品良繁和养殖基地。
第四节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加强植树造林和绿化、生态屏障修复和治理、水系治理和水源地保护、草原修复和生物多样性。推进农业废弃物分类节能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实施化肥减量和农药零增长行动,从源头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推动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能源化、原料化应用。健全农田残膜回收再利用激励机制。强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加强畜禽养殖粪便处理后还田检测,支持畜禽粪便处理利用设施建设。实施灾害综合防控能力提升工程,强化农业病虫疫情防控,实施源头控制、过程拦截、末端治理与循环利用相结合的综合防治。加强“三品一标”认证及证后监督,开展农产品品牌建设与示范,建设地理标志农产品和生态原产地保护基地。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和监管追溯体系。实施农业生产安全保障工程,强化农业执法监管能力建设。到2025年全县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提高到90%以上,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生物、物理防治覆盖率达到50%,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0%。
第三章全面加强乡村振兴建设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城乡建设,探索适合莎车城乡融合发展的特色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乡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第一节夯实产业振兴基础
实施以中低产田改造、农田整治、机耕道防护林配套、土壤有机质提升、测土配方施肥等为主要内容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农田综合生产能力持续稳定提升。提升现代农业机械装备与服务水平,培育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服务组织,鼓励农机跨区作业,抓好农机安全监理工作。
第二节强化乡村人才振兴
坚持把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依托莎车县教育培训资源,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主体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多渠道培养实用技能、农业科技、商贸旅游、乡村治理等乡土人才。实施“头雁回归”行动,鼓励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者、退役军人等回乡领办合作社、小微企业,加大创业扶持和项目孵化,吸引各地养殖能手落户莎车。实施乡村技能培训计划,利用村级文化大舞台、农民夜校及田间地头等实训教学形式,对农村劳动力开展普遍培训。推动乡村就业创业培训,开展乡村手工艺、传统工艺专项培训和师带徒培训,激发农村劳动力的创业意愿。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创新创业。充分发挥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等各类基层就业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一线就业服务。鼓励和吸引各类急需紧缺人才到农村基层工作。鼓励乡村生产经营管理人才参加职业教育,提升综合素质。建立和落实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挂职、兼职和离岗创业制度,保障其在职称评定、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权益。改善乡村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工作条件,稳定农业技术人员队伍。
第三节强化乡村文化振兴
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着力点,健全公共文化均等化服务体系,完善提升乡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站),抓好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在有人管事服务、有章理事活动、有钱办事供给上下功夫,打通“最后一公里”,提升公共文化综合服务能力。加强乡村文化带头人、骨干和能人队伍建设。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乡村大喇叭、手机微平台,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公民思想道德等宣传教育,推进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形成乡村文明新风尚。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万家”活动,依托“草根宣讲员”“访惠聚”驻村工作队等力量,持续开展面对面宣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农民头脑。采取学习型党组织、党员远程教育等方式,确保党的惠民政策深入民心。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壮大网络正能量。深入实施新时代新人培育工程,推出一批新时代农民的先进典型人物。不断完善村规民约、社区公约、厂规民约,健全村级民主议事协调机构,不断增强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意识。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落地。常态化开展“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深入推进“美丽莎车”“文明社区”“靓丽村庄”等建设,深化爱国主题活动,完善村规民约,树立“乡贤”“能人”“新农人”典型,倡导移风易俗,营造文明淳朴乡风,让乡村“环境美、居住佳、生活好”,增强乡村发展活力。建立健全统一的信用信息数据库,逐步实现全县信息联享、信用联评、守信联奖、失信联惩。
第四节推进乡村生态振兴
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以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水源地保护区标准化,完善农村生活饮用水供水管网体系。梯次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将城镇周边的农村生活污水纳入城镇污水处理管网,进行收集处理;对距离城镇较远、人口居住集中的村庄,采取统一新建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的方式收集处理;对地形条件复杂、居住相对分散的村庄,分区域采取大集中、小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建设污水处理设施,进行收集处理。以项目为支撑,高标准完善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因地制宜构建垃圾收运处理体系。系统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以主干道路沿线村庄、美丽乡村建设村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绿化薄弱村庄为重点,推进农村路旁、水旁、宅旁、村旁“四旁”绿化。实施河道、湿地整治。结合庭院经济发展,推进农民庭院绿化、美化,打造家庭园艺景观。加快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机制。创新社会管理机制,统合各类社会管理人员,强化乡村综合治理。
第五节推进乡村组织振兴
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扩大党组织覆盖,优化组织设置,突出政治功能,切实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稳定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科学设置村民委员会,推动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有效嵌入各类社会基层组织。推动村党组织书记、班子成员兼任或党员担任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负责人,引导其始终坚持为民服务的正确方向。选优配强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坚持因村选派、因需选派。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整体优化提升行动,注重从基层工作岗位、本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人员、本乡本土大学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中培养选拔村干部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加大在基层工作岗、村级优秀干部、农村致富能手、新兴组织、优秀妇女、优秀青年中发展党员的力度,壮大农村党员队伍。
第六节补齐农村宜业短板
构建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长效机制,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推进“多规合一”建设,消除城乡二元分割的规划,优化城乡教育、医疗、卫生、科技、文化、能源、信息等设施网络的一体化规划布局,促进城乡居民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的均等化。推进乡村管理模式改革,创新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元主体融合发展模式,构建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提升农民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收入水平,探索促进三次分配的乡村受益政策和方式,推动共同富裕。优化城乡居民创新创业环境,清障搭台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让农民“致富有门路、获得有感受、未来有信心”,提升农民振兴乡村动力。
坚持一产上规模、二产上台阶、三产上水平,建立和完善产业链合作体系,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提升中心区产业聚集度、区域影响力和竞争力,形成错位互补、有机融合、一体发展的现代经济集中发展区,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
第一章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强化莎车县发展核心,拓展巴莎发展主轴,培育壮大区域中心城市,统筹引导新城区、产业园区、特色小镇有序开发建设,形成叶尔羌河流域“一核一圈三带”产业经济发展空间格局。
莎车产业发展核心区。纵贯城南新区,串接纺织服装产业园、阿斯兰巴格建材工业园、火车西站轻工业园、卡拉库木食品工业园、老城文化生态区等重要功能区,强化开放带动、创新赋能、智能制造、绿色示范、高端服务等引领作用,重点布局纺织服装、农产品精深加工、电子组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建筑安装、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等产业,建设劳动密集型产业梯次转移承接基地、新能源产业发展基地、“新基建”上下游产业链基地,提升核心区的产业聚集度、区域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打造南疆地区最具活力的新兴增长极。
环莎车产业发展圈。以莎车城区为中心,推动与伊什库力、恰热克、乌达力克、古勒巴格、托木吾斯塘、米夏等乡镇形成产业发展圈,实施“一乡镇一特色”的发展战略,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发展,建立和完善产业链合作体系。推动大莎车一体化发展,推动与邻近县市协同发展的外圈发展产业带,加强开放大通道建设、产业统筹布局等方面的合作,打造与周边各县市错位互补、有机融合、一体发展的现代产业集聚区。
“三条产业带”。东部两河农业种植加工产业带。以佰什坎特为核心的周边乡镇,包括阿扎特巴格、阿瓦提、阿拉买提、巴格阿瓦提、依盖尔其、喀拉苏等乡镇。加快佰什坎特与周边乡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依托叶尔羌河、提孜那普河,重点发展优质棉、粮、渔结合型农业。依托巴旦木生产基地,全面提升林下复播、林下蔬菜、林下养殖等复合型林果业发展水平。建设佰什坎特镇工业园区,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食品加工业,推进农产品加工产业精细化、高端化。北部沿路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带。以艾力西湖镇为核心的周边乡镇,包括荒地镇、阔什艾日克、墩巴格等乡镇。建设集中的粮、棉、果业区,重点发展鸽鸡等特色养殖业,建设艾力西湖镇工业园区,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禽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产品加工产业精细化、高端化发展,大力发展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协同打造莎车核心区中的重要城市拓展区。南部山地旅游、畜禽养殖产业带。依托阿尔塔什水利枢纽、莎塔古道等载体,发展水上观光旅游、农家休闲旅游民宿等,形成以塔莎线和阿尔塔什水上观光游为主体,带动沿边沿线的农家休闲旅游业发展的格局。在以喀群乡为核心的周边乡镇,包括霍什拉甫、达木斯等乡镇,建设优质牧草种植和良种牲畜养殖基地,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业、畜禽产品加工业。
图1莎车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第二章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
以喀什经济开发区为牵引、以莎车工业园区为载体,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发展方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商品化,重点发展纺织服装、电子组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能源转化和电能消纳,构建大数据、电镀等高载能产业链供应链,加快农业资源、能源矿产资源优势转化,推进工业强基增效和转型升级。到2025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就业容量达到5万余个,培育知名品牌10个。
第一节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农产品加工。围绕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条、增加农民收入目标,以发展粮食、棉花、林果、蔬菜、畜禽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推动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延伸到餐桌。规划建设畜禽肉类、瓜果、蔬菜农产品加工园,打造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区。到2025年,形成年加工30万吨小麦、30万吨万寿菊、50万吨蔬菜的能力,实现农副产品初加工90%以上,精加工率40%以上,建成面向中亚南亚国家和疆外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棉粮精深加工。以棉花、粮油、食品加工为重点,促进农产品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化。拉长棉花轧花、棉籽精炼油、饲料蛋白等棉花加工产业链,提升棉花精深加工水平。鼓励企业生产小麦、玉米、小米、藜麦精深加工,开发专用面粉、营养强化面粉及特殊人群适用的专用面粉。支持企业研发粮食蛋白、粮食淀粉、功能性粮油等精深加工产品。围绕粮食、油脂加工产生的附属产品,加快发展大型饲料和有机肥加工业,提升农副产品深加工综合效益。强化农产品精深加工对生产基地的带动作用,以“园区+基地”“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形式,提升农产品生产基地品质。到2025年,实现年加工粮油30万吨,精深加工率90%以上。馕产业。以馕、列巴、烘焙等面食加工为重点,建设县馕产业基地,发展乡镇馕车间、村馕小屋、馕食品企业(合作社),吸引研发、仓储、物流、包装、信息等配套服务企业入驻,开发开包即食、自加热、二次烘焙、水泡式等受消费群体喜爱的馕产品,打造以馕系列产品为延伸的餐饮品牌,形成日加工300万个馕(蛋糕、列巴)的能力。推动馕产业与莎车文化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带动文化旅游业发展壮大。到2025年,馕产业产值增加50%。蔬菜加工。推动蔬菜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引进新技术、新品种,丰富反季节蔬菜品种,扩大露地蔬菜、设施蔬菜和加工蔬菜种植规模,大力发展蔬菜精选、分拣分级、净菜加工、鲜切菜等蔬菜加工业,打造有机蔬菜加工基地。林果精深加工。围绕巴旦木、核桃等特色资源,形成育苗、种植、采摘、冷藏保鲜、精深加工、冷链运输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支持巴旦木、核桃的分选、精包装,提升高端市场的影响力、占有率,实现“优质优价”。依托巴旦木原材料资源及供给基地,建设全国最大的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巴旦木全产业链生产加工基地,加快巴旦木上下游产品、技术研发与成果推广,支持企业研发生产巴旦木油、巴旦木饮料、巴旦木酒、巴旦木蜜、巴旦木粉等巴旦木系列食品,深入挖掘巴旦木产业潜力,比照核桃产业“吃干榨尽”。推进新梅等林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新梅、核桃等干果榨油、饮料、制粉系列食品,发展杏子、红枣等鲜果制干、制酱系列食品。开发生产果酒产品,研发生产以果品为原料的高档保健品、化妆品、食用色素、花粉、生物制品、活性炭等产品,实现林果精深加工率40%以上。畜禽精深加工。发展畜禽养殖、屠宰、分割、冷藏、保鲜、肉食产品精深加工、真空包装等一体化产业链。建设配套的冷链物流系统和高端冷鲜分割肉供应体系,引进中式肉制品、酱卤肉、休闲熟食肉制品生产企业,开发肉食精深加工产品。支持发展乳制品精深加工。到2025年,实现日加工2000头牛羊、2万只禽鸽的肉制品加工能力,使农副产品加工每个环节和步骤都能增加附加值、提高收入,形成农业产业集群和完整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
纺织服装。依托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用足用好国家、自治区出台的一系列关于发展纺织服装产业的特殊优惠政策,加大纺织服装企业招商力度,积极承接内地产业转移,加快纺织服装产业园建设,以纺织服装产业园带动工业园区、工业经济发展,加快棉花种植、纺纱、织布、面辅料、服装设计、制衣、包装仓储物流等纺织服装全产业链布局,打造特色优势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建成立足南疆、面向周边国家出口的纺织服装生产加工基地。纺织业。坚持高品质、多元化发展方向,建设高端纺纱生产基地,引进50支以上环锭纺企业,生产纯棉单纱及股线、精梳紧密赛络纺和转杯纺等系列纱线,支持开发混纺高支、特高支紧密纺织线,鼓励开发涤纶短纤、涤纶民用长丝和涤纶工业丝,提高棉纺织能力。建设织布产业基地,引进织布企业,延伸发展复合布、纺织面料、弹力棉等服装制作类面料坯布、针织用坯布,支持生产室内用品、床上用品和户外用品面料坯布,提高成品附加值,形成棉纺、化纤、针织、梭织、家纺、服装、仓储物流等棉纺织标准化功能区。依托周边国家棉花配给,壮大棉纺产业规模。服装业。立足于国内外市场需求,引进面料布、拉链、纽扣等辅料企业,重点发展服装、民族服装(服饰)、家纺加工,支持发展卫生保健、安全与防护、土工与建筑、过滤与分离、交通运输等领域纺织品加工。面向中亚、西亚、俄罗斯及欧洲国家,加快发展外向型服装、服饰、家纺、鞋帽、袜业、箱包、医疗纺织等产品,形成纺织、布料、辅料、设计、生产完整的纺织服装产业链。提升纺织服装产业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水平,鼓励生产个性化定制高档服装。到2025年,培育50家纺织服装及产业链配套企业,就业容量达到2万人以上,形成年加工200万锭纺织、2亿件服装的能力。
电子产品。主动承接内地劳动密集型电子产业转移,推动现有电子企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电子产业,不断完善电子制造行业产业链条,建成电子产品出口的重要基地。支持引进电镀生产线、喷塑线等表面处理生产加工项目。发展计算机及周边产品,支持鼠标、键盘、光盘驱动器、刻录机、音箱、移动硬盘、U盘等外设产品组装加工。发展家用视听产品,支持投影电视、音响、机顶盒等组装加工。发展手机及配套产品,支持手机代加工制造及配套产品,功能手机、低端智能手机整机、手机充电器数据线等产品生产组装。构建电子产品加工产业链,建成电子组装加工工业基地。到2025年,培育电子产品组装加工业企业20家,就业容量达到5000人以上,形成年组装电感线圈、数据线、耳机、电子表等2亿件的能力。
建筑建材。充分利用丰富的石灰矿和石膏矿资源,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创新发展为动力,加快传统建材转型升级,延伸产业链,推进新型建材产品研发,推广装配式建筑、轻钢结构建筑,形成特色鲜明、产业集聚的万吨水泥,亿万块新型砖新型建材生产基地。加快建设建材产业园,把全县所有占农用地的砖厂、商砼站等全部入园,引进钢筋等建材类短板项目入园,做大做强国有建筑公司。培育发展建材建筑安装产业,扶持新型建材、建筑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发展建筑劳务产业,打造建筑劳务品牌。到2025年培育建筑建材企业50家,就业容量达到5000人以上,形成年生产200万吨水泥、5亿块页岩砖的能力、10万人从事建筑安装的能力。
家具制作。围绕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发展家具制造业。利用已经形成的家具制作产能,支持发展实木家具、板式及厨衣柜、木门、民族木雕房屋等家具制造业。利用周边国家进口优质木材,提升实木家具设计水平和文化内涵,扩大市场占用率。以个性化定制需求为导向,提升板式及厨衣柜制作企业设计能力和互联网营销能力,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引导木门生产企业创新营销方式,提升产品品质。支持企业与乡村民宿、田园综合体等项目合作,发展定制化民族木雕房屋,促进家具制造业与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在重点企业建设智能工厂,推进工业机器人技术在家具制造中的应用,开发智能化家具,推广智能化老年家具和智能家具新品,促进设计与制造、产供销一体等环节集成,实现智能管控。到2025年,培育企业10家,解决就业2000人。
专栏3劳动密集型产业重点项目
纺织服装。推动200万锭纺织服装产业园建设。
第二节有序发展能源矿产及金属矿产资源产业
煤炭分质利用。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优化煤炭生产与消费结构,推动煤炭清洁生产与智能高效开采,稳妥推动喀拉吐孜矿区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在符合国家环保政策、安全生产要求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喀拉吐孜区长胜煤矿0.9Mt/a改扩建工程、斯尔亚特煤矿、县煤炭保供储备基地等项目建设。采用成熟的技术和装备,实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在重点建设长胜煤矿和斯尔亚特煤矿的基础上,以外调煤为补充,积极争取2×35万千瓦热电联产项目建设,促进煤炭资源电能转换,解决供热需求。发展煤炭洗选、煤电、煤炭精深加工等产业,促进煤炭分质利用重点向油品、天然气、化学品和电力的联产方向发展,形成较为完整的煤炭产业链。
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产业。利用莎车、叶城及周边铅锌矿等矿产优势,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向,壮大本地铅锌精深加工企业,强化对企业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治理措施的管控,将环境影响降到最低。支持恒昌锌业年加工10万吨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建设,提高铅锌等有色金属冶炼能力,积极延伸产业链,开发锌合金、高纯度金属锌等精深加工,全面提升有色金属深加工水平。在符合绿色环保标准的前提下,适时发展电镀产业,为区域电子组装产业发展提供协作配套产业。
电力。围绕电力能源供应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先进输电技术和智能电网技术,开展智能电网试点工作。加快增量配电网改革试点基地建设,降低企业用电成本,形成莎车清洁能源消纳高地、高载能产业发展高地以及电力成本洼地。利用低成本电价和丰富的电能供应,吸引高载能产业落地,带动电子信息产业全产业链发展;促进纺织产业降本增效,支撑200万锭产能规模,带动纺织服装全产业链发展;为铅锌矿等矿产资源的冶炼加工提供低电价成本,带动电子信息前端产业发展;为建筑建材产业提供低电价成本,壮大建筑业规模;推动开展5G、物联网、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新基建”项目建设;支持源网荷储、储能装备制造、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带动新能源汽车发展;为城乡居民“煤改电”提供电力供应,推动莎车电气化进程。
专栏4能源矿产及金属矿产资源产业重点项目
光伏发电。200万千瓦光伏发电基地。
煤炭。斯尔亚特90万吨煤矿开采项目、长胜煤矿90万吨扩能改造项目、煤炭保供储备基地。
有色金属矿产加工。恒昌锌业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锌资源综合利用工程。
第三节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清洁能源。加快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加快水电、光伏发电就地消纳,推进电网调峰能力建设,实施丰水期居民生活电能替代等电价政策。支持发展以清洁能源消纳为主的与南疆工业基地相配套的金属加工制造业,打造清洁能源基地。发挥莎车光伏优势,积极争取200万千瓦的光伏发电项目服务。推动新能源发电电解制氢、储氢、氢能利用发展。逐步形成水能为主、光热资源、氢能、热电联产互为补充的县域内局域供电体系,形成电力价格优势。利用清洁能源,支持发展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及电池等零部件生产加工产业。
药材加工。支持以甘草为重点的中药材基地建设,谋划布局药材加工业,鼓励开发新型产品,培育医药产业。发展中药提取物,提升中药加工企业现代化生产技术和能力,鼓励支持引进知名药企入驻,推进中药食品及保健品研发和生产,延伸中药工业产业链,开发中药日化产品、中药消毒杀菌剂等产品,加强药用辅料和包装耗材等配套生产。
节能环保。围绕打好污染防治标志性战役,实施环境保护重大工程,发展节能环保制造和环保服务业。完善县、乡镇、村垃圾收集体系,协调城区周边县市垃圾集中在莎车县处理,支持扩大海螺创业垃圾发电产能,实现垃圾发电5500万千瓦。充分利用煤炭开采加工形成的煤渣,协调做好煤矸石回收利用项目服务工作,推动煤炭资源高效利用。以阿斯兰巴格建材工业园为重点,引进节能环保企业,生产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弃物处理、绿色制造等技术装备。鼓励园区建材企业开发高效照明产品和新型节能建材等环保产品。加快构建节能技改、节能评估、循环化改造等为主体的节能环保与循环经济服务体系,吸引区内外节能服务机构入驻莎车。推行环境治理特许经营,开展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和工业园区环境综合治理托管试点。完善县、乡镇、村再生资源网络回收体系,推进废旧电器等废品回收利用项目,提升资源经济价值,促进绿色消费。
造纸包装业。立足于区内外包装产品的市场需求,围绕绿色包装、安全包装、智能包装、标准包装,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循环利用、持续发展的包装产业体系。围绕农副产品加工、纺织服装等产品包装需求,培育和引进高档彩色印刷包装、制浆造纸企业、瓦楞纸生产企业、包装企业,引导企业开发应用减量和生态设计,支持企业生产品质高、资源能源消耗低、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影响小、便于回收利用的绿色包装材料,鼓励企业开发废纸(金属、塑料等)自动识别、分拣、脱墨等包装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支持发展纸包装、塑料包装、金属包装、玻璃包装、竹木包装等包装制品,延伸发展包装装备、包装印刷等包装产业。培育瓦楞造纸企业2家、包装印刷企业2-3家。
专栏5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
新能源。叶尔羌河錾高水电站18.5万千瓦、叶尔羌河恰木萨水电站20.3千瓦项目;200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20万千瓦光伏侧储能项目。
药材加工。发展甘草制品。
节能环保。生活垃圾焚烧及烟气净化成套装备制造项目。煤矸石回收利用、废旧汽车拆解回收再利用、废旧电器等废品回收资源再利用、固体废弃物资源再利用等项目。
第四节推动园区转型升级
加快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园区经济市场活力和发展动力。坚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特色优势产业,推动以产业链为纽带的优势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推动园区转型升级。
提升园区承载力。以自治区级园区为主体,原则只保留一个园区,通过代管、托管、共建等方式,对区位相邻、产业相近及小而散的产业聚集区进行清理整合,推进喀什经济开发区莎车产业园厂房建设,完善纺织服装产业园、阿斯兰巴格建材工业园、火车西站轻工业园、卡拉库木食品工业园、喀什经济开发区莎车产业园“一区五园”建设,形成不同功能定位。强化园区要素支撑能力,加强园区标准化厂房建设,加快土地、水、电、气、热以及人才等要素支撑体系建设,提高园区综合配套服务功能。坚持高效集约用地,保障重要产业、重点项目用地需求,加快“僵尸企业”用地清理,完善土地保障措施,提升各园区、生活区的承载力,吸引更多企业(项目)落地。加快专业化共性技术平台和金融等生产性服务平台建设。建设商业、住宅小区、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场所,提升园区公共服务能力。创新园区投融资机制,通过政府扶持、社会资金利用、境外资金引入等方式,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投入体系。依托援疆优势,积极探索“飞地经济”模式,通过与援疆省市及园区之间开展“园城合作”“园园合作”,探索产业共育、合作共建、利益共享的发展模式。
优化园区产业布局。提高园区运行效率,鼓励迁出和置换不符合园区布局的产业和企业,引进和培育园区主要产业的配套企业,逐步形成各园区间特色鲜明、错位发展、结构互利、差异竞合的良好局面。纺织服装产业园重点发展纺织服装、电子组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阿斯兰巴格建材工业园主要发展建筑安装、建材加工、铅锌冶炼、能源资源开发等产业,重点引进针对能源建安工业区企业的生产固废及城市建筑垃圾可回收再利用企业,着力构建企业间、产业间及园区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卡拉库木食品工业园主要围绕粮油、巴旦木、核桃、红枣、蔬菜、番茄、辣椒等特色果蔬深加工,重点引进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打造加工龙头企业,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火车西站轻工业园主要以轻纺工业、木材加工、家具生产、万寿菊加工等为主。喀什经济开发区莎车产业园重点发展外向型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服务业,建成科技创新中心,扩大出口创汇规模。铁路物流园主要发展仓储物流及其配套产业,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重点引进大型商贸物流企业及其配套服务企业,加强园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公路物流园主要发展配送、仓储、运输、快递等物流服务,建设集配送集货、分货转运、仓储加工、交易服务、冷链运输等为一体的现代化物流园区。
加大企业培育力度。依托对口援疆资源平台,重点面向纺织服装、农产品精深加工、建材、电子、文化旅游、商贸物流和现代农业领域,瞄准大型国企、央企、行业领军企业,开展精准靶向招商,推行重大项目招商“一企一策”“单项目全流程服务”,促进项目落地,做大产业总量。实施中小企业培育工程,制定和实施《莎车县中小企业培育计划》,加快“小升规”“个转企”进度。面向重点产业领域,遴选现有企业中技术水平高、发展潜力大的中小企业,培育一批主导产业突出、产业配套协作能力强的高成长性企业,支持其参与重大工程项目协作配套,助力其快速成长,打造一批南疆专业化发展“领头羊”企业,形成若干新疆产业发展“小巨人”企业,增强产业发展竞争力,推动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整合园区存量优质资产和现有园区公司,成立园区投资开发建设公司,按照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要求,完善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制的法人治理结构和运营模式,负责园区土地开发、基础设施、融资担保、公共服务平台等建设和运营。围绕纺织服装、电子组装、农产品精深加工、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建筑安装等产业领域,培育重点工业龙头企业。鼓励大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联合联盟、参股控股、融资上市等多种方式强强联合。培育园区高成长性企业,选择若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前景好的园区企业,以先行探索、示范推广的方式,支持生产要素向高成长性工业企业集中,帮助企业做大做强。改善中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和服务体系,支持中小微企业与大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开展供应、生产、销售、技术开发等各领域的合作。加大园区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力度,提高传统产业创新发展能力,促进其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到2025年,力争引进培育龙头骨干企业60家,规上工业企业达到68家,培育“个转企”75家。
推进园区体制改革。推进行政服务改革,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激发园区内在动力和发展活力。推进园区人事制度改革,优化园区机构职能配置,探索灵活的选人用人和人才双向流动机制,提升园区管理水平。优化园区土地管理使用和收益分配,健全多元化招商主体招商成效评估和奖惩机制,激发园区内生发展动力。鼓励园区推行管理和运营分离改革,引导社会资本机构参与园区建设运营,推动园区制度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推动产业集聚、要素集约、企业集中。
推动园区绿色发展。以节能减排为抓手,以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淘汰落后产能,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推进园区产业绿色发展。重点在能源矿产资源、建筑建材等行业全面推广节能先进适用技术,建立严格的项目准入标准,加快淘汰高耗能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促进企业生产工艺的优化和产品结构的升级。加快节能新技术新产品以及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推广应用,推进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加强工业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创建,鼓励企业优先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产品废弃后可回收利用的技术工艺和材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综合利用和再制造水平,实现园区工业危险废弃物零排放。
专栏6园区产业发展布局
纺织服装产业园。重点发展纺织服装、电子组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阿斯兰巴格建材工业园。主要发展建筑安装、建材加工、铅锌冶炼、能源资源开发等产业。
卡拉库木食品工业园。主要发展粮油、巴旦木、核桃、红枣、蔬菜、番茄、辣椒等特色果蔬深加工。
火车西站轻工业园。主要发展轻纺工业、木材加工、家具生产、万寿菊加工等产业。
喀什经济开发区莎车产业园。发展纺织服装、农产品、电子信息等出口加工业,推进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生物技术产业发展。
铁路物流园。发展建设集疏运体系、多式联运转运、区域分拨配送、综合信息平台等为一体的现代物流基地。
公路物流园。建设集配送集货、分货转运、仓储加工、交易服务、冷链运输等为一体的现代化物流园区。
汽车产业园。发展汽车销售、维修、检验、零部件装配、二手车交易等,配套建设餐饮、宾馆、娱乐等休闲商务区。
电商产业园。发展集电子商务运营、人才孵化、个人创客基地、电子商务战略研究为一体的电商服务基地。
第三章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重点和重要举措,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转变,促进服务业内部深度融合,构建高质高效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到2025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
第一节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
发挥莎车历史文化、十二木卡姆、古城古迹、特色街巷(胡同)、莎塔古道、民俗文化及高山、湖泊、湿地、草原、戈壁、沙漠、河流、山川等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加大旅游景区建设力度,完善旅游交通网络,推进旅游景点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旅游精品线路,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加强民族传统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完善在线旅游服务,加大旅游宣传推介力度,打造集人文历史、大漠戈壁、绿洲田园、休闲度假、高原景观、民俗体验于一体的自治区全域旅游示范区。到2025年,接待游客人次年均增长6.8%,旅游收入年均增长8%。争取创建1个国家级5A、2个国家级4A景区。
构建“一核三区、一带四廊”旅游布局。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推进古城人文历史体验与环城休闲度假核心区建设,改造古城历史文化街区,配套完善非遗博览园、阿勒屯文化广场及周边特色街区公共服务设施,形成以古城为核心的历史文化旅游聚集区。推动祈福台公园、玄奘讲经台等整体包装,形成古城文化遗产公园群。依托城西叶尔羌国家湿地公园和城东叶尔羌河生态资源,加快叶尔羌河生态旅游观光区建设,推动叶尔羌河生态旅游集散中心、“四馆一中心”等设施建设开发步行小径、休闲度假、生态观光等旅游产品,形成叶尔羌河湿地与生态旅游风光带。依托200万亩四季赏花绿洲田园风光、现代农业产业园、米夏樱桃小镇、万亩巴旦木种植基地及艾力西湖鸽子小镇、平原塔吉克风情小镇,持续配套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形成特色旅游小镇,打造北部绿洲农业休闲观光区。依托塔莎古道、帕米尔高原风光加快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新疆小三峡)建设,完善配套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形成集地质科普、研学旅行、户外运动、自驾探险等于一体的旅游线路,打造西南昆仑魅力景观游览区。充分利用莎车境内的、塔克拉玛干西部沙海、古村、绿洲、胡杨等景观,串联叶尔羌湿地公园、叶尔羌河生态旅游千里观光区、喀尔苏沙漠公园、阿依布隆天然景区,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建设集大漠观光、田园乡村、休闲疗养等功能为一体的东部湿地沙漠乡村旅游区。
打造旅游精品线路。培育古城文化体验游、昆仑奇观观光游、沙漠乡村户外游、生态湿地度假游、绿色产业休闲游五大旅游产品,发展文化体验、科普、研学、观光、户外运动等旅游新业态。建成便捷的莎车县与周边县市景区的旅游公路和交通环线,区域间旅游景区连通性增强。积极打造乌市-喀什-塔什库尔干-莎车-乌鲁木齐航空闭环式旅游线路,喀什-塔什库尔干-莎车-巴楚铁路旅游线路、莎车-麦盖提-巴楚和莎车-泽普-叶城-西藏旅游精品路线、塔什库尔干-莎车-库尔勒、塔什库尔干-莎车-阿勒泰等精品线路,培育发展高端精品旅游服务。
发展乡村旅游业。围绕阿尔塔什水利枢纽水上观光旅游、塔莎古道乡村旅游,发展有机特色农业、畜牧业、农家休闲游等业态,形成以莎塔线和阿尔塔什水上观光游为主体,带动沿边沿线有机休闲游、民俗游等业态发展。依托巴旦木等特色林果种植,开发以巴旦木花为主、不同季节时鲜果采摘的乡村旅游示范项目。建设景观农业基地、休闲农业庄园、精品民宿或农家乐集群和旅游名村,培育自治区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发展绿色产业休闲与乡村旅游产品系列。推介一批“春踏青赏花”“夏纳凉避暑”“秋采摘味果”“冬玩古城尝美食”为主题的精品线路,形成集生态农业、医疗保健、体育健身、养老服务为一体的康养旅游产业链。
开发旅游商品。依托古城历史文化旅游开发、特色民俗村镇、特色巷道建设,打造具有莎车特色旅游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开发出高品质、受游客喜爱的刺绣工艺美术品,毛毯编制、芦苇编制、铜器制作等民间艺术品,以及旅游纪念品。加大旅游商品销售力度,推进农产品进景区,构建旅游商品电子商务平台。整合全县旅游商品资源,树立莎车旅游商品品牌,打造“莎车礼物”。建立旅游商品信息发布系统、在线购物系统,拓展旅游商品销售渠道。
拓展旅游新领域。实施“旅游+”和“+旅游”工程,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充分发掘县域叶尔羌河湿地、沙漠胡杨、高山草原自然景观、悠久厚重历史文化资源内涵,构建自然景观、乡村农事、民俗风情等独具特色的全域旅游格局。依托“十二木卡姆”、特色民族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创作一批形式新颖、题材丰富的文化艺术精品优秀剧目。利用特色民俗、特色街巷、特色节庆等载体,大力开展体验感强、参与度广的旅游活动,增强文化旅游吸引力。加强对外旅游文化交流,拓展区内外旅游文化市场。推动餐饮旅游融合。推进特色餐饮进景区,完善景区旅游服务要素。依托特色有机农畜产品,发展民族特色餐饮,建设餐饮美食、酒吧、西餐特色街区,形成具有民俗特点特色的餐饮小镇。依托馕文化产业园,发展餐饮培训、民俗特色演艺等业态,丰富旅游餐饮文化产品供给,提升莎车特色餐饮影响力。推动体育旅游融合,成立体育协会,鼓励大型企业成立足球、排球、篮球队,定期举办体育竞赛活动,结合旅游旺季,积极举办民族传统竞技、排球、足球、篮球、自行车等竞赛,吸引游客参与户外运动、极限运动等体育运动,促进旅游业与体育业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与教育、养老及会展等产业互动融合,延伸发展旅游康复、旅游体育、旅游会展等产业。推动旅游生态融合,依托湿地公园、地质公园、森林公园、沙漠公园,发展自然观光、科普、研学、度假活动,开发自然观光与生态旅游系列产品。
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景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旅游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完善旅游集散服务中心设施。利用大数据技术及“互联网+旅游”,开发景区智慧旅游平台,健全智能导游、自动票务系统,推广“一部手机游莎车”,构建集服务、营销、管理为一体的智慧旅游体系。整治旅游市场秩序,加强旅游景区管理运营,推动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不断提高游客满意度。
强化旅游宣传推介。建立线上线下互联互通的旅游营销网络平台,利用抖音、微博、微信、自助游手册等多种媒介形式强化旅游推介和营销。加强与疆内外省市的旅游宣传营销合作,共同举办文化节庆、体育赛事和大型跨区域特种旅游活动,联合开展旅游形象宣传推广活动。采取淡季旅游宣传促销、旅游产品创新和市场价格引导等措施,延长莎车旅游旺季时间,缩小淡季、旺季的旅游接待差距。持续开展沪莎包机游、“百万人游莎车”活动,提升莎车旅游影响力。
专栏7构建“一核三区、一带四廊”旅游布局
一核。以古城为核心的历史文化旅游聚集区。
三区。北部绿洲农业休闲观光区、西南昆仑魅力景观游览区、东部湿地沙漠乡村旅游区。
一带。叶尔羌河湿地与生态旅游风光带。
四廊。指北部绿洲农业景观走廊、西南昆仑地质景观走廊、东部湿地沙漠景观走廊、叶尔羌河观光长廊。
国家级5A级景区创建。打造叶尔羌河生态旅游千里观光带景区为国家级5A景区。
国家级4A级景区创建。打造叶尔羌国家湿地公园、喀尔苏沙漠公园为国家级4A景区。
第二节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化
现代物流。结合莎车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依托干线铁路、公路以及机场,统筹规划建设物流基地、物流园区,构建布局合理、便捷高效的现代商贸物流服务体系,建成叶尔羌河喀什物流枢纽(莎车)副中心。高标准推进火车西站铁路物流园、城西公路物流园、电商产业园、喀什经济开发区莎车产业园建设,加快铁路场站、多式联运转运、区域分拨配送、集疏运体系、综合信息平台等配套设施建设,打造集产品批发、仓储、冷链、物流为一体的物流基地,促进与叶城、泽普、巴楚等周边区域物流通道和物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形成航空、公路、铁路为一体内捷外畅的多式物流快速集散体系。组建国有物流公司,吸引物流龙头企业在莎车设立区域总部、运营中心、分拨中心和转运中心,积极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培育多种物流主体。依托公路、铁路、航空和物流中心,以及中欧班列集拼集运延伸,采取“仓储+物流”模式,发展农副产品、煤、矿产等大宗产品集散运输产业。依托喀什经济开发区莎车产业园,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构建高效的电子商务体系,鼓励企业发展云仓、智能分拣和智慧物流配送,推进“互联网+”高效物流,实现物流供需精准对接。
金融服务。加快构建金融服务体系,创新金融、保险产品,有效防范风险,提升金融服务功能。增强金融服务能力。支持区内外金融机构入驻,发展融资租赁等准金融机构,支持在村一级建立小额融资担保点。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加快村级综合金融服务站建设,实现存、取款、交费等综合服务功能。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民种养殖户的生物资产、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基地的信贷支持力度。用好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建立小微企业降低融资担保成本奖补机制。研究出台扶持性政策,落实无还本续贷、尽职免责等监管政策,在风险总体可控前提下加大对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实体经济、创业创新和养殖户的续贷支持力度。支持轻资产实体经济企业或项目以适当方式融资。鼓励金融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支持发展云闪付等新型支付方式。依托喀什经济开发区莎车产业园,鼓励金融机构开发服务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金融产品,对莎车进出口企业开展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业务。支持开发农业生产经营、生物资产的保险产品,推进农业保险覆盖,最大限度地减少种养殖户的损失,确保农业安全、农村稳定。健全金融监管制度,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坚决打击非法集资和金融诈骗活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电子商务。顺应科技、产业、民生融合互动趋势,构建电子商务产业体系。支持莎车龙头企业建设企业间B2B模式的电子商务平台,开拓农产品、纺织服装等产品销售途径。支持中小微企业开展B2C模式和O2O模式的网上销售活动,扩大电子商务应用主体规模。积极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促进电子商务集聚发展。以农村电商、特色农产品电商等领域为重点,吸引国内大型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及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落户莎车,设立区域研究中心、客服中心、物流中心,支持企业、合作社、退伍军人、毕业大学生等实体和群体在第三方平台开设网店,实现就业和创业。继续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程,支持乡镇、村电子商务服务中心(站)建设。加快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育。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植大户等实体或个人开办电子商务企业,开展农村电商运营社会化服务、物流配送等服务,培育一批农村电子商务示范企业。支持企业建设“海外仓”、物流分拨中心等方式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融入境外零售体系。鼓励电子商务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培育跨境电子商务综合服务企业,引导传统货代、物流快递企业拓展跨境电商服务业务。
信息服务。充分发挥信息服务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作用,实施智慧城市战略。围绕大数据的前端、后端建设,培育以大数据为核心的“新基建”上下游产业链,上游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电子产品、通讯等硬件,下游支持软件开发、数据中心及实验室等建设。支持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产业,推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等融合发展与创新,培育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发展人工智能和“智能+”产业,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推动“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旅游”等新业态发展。建设莎车县智慧城市公共服务平台,推进信息技术在智慧交通、智慧社区、智慧医疗、智慧养老、智慧平安等领域的应用,助推智慧城市产业发展。
第三节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
商贸服务。完善莎车城市服务功能和现代商贸物流体系,发展餐饮、住宿、批发、零售等服务业,加快旧货交易市场建设,新建3-5座大型商业超市,形成规范有序、设施完善的农产品、纺织服装、日用品、畜禽、机动车旧车、建材等专业市场,建成满足百万人口的大型生产生活消费品内需供给基地,形成叶尔羌河流域农产品、纺织服装和日用品的物流集散中转中心和供给基地。加快电商产业物流园建设,吸引国内大型电子商务企业入驻园区。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支持供销社等主体建设网络销售平台,形成网上交易、供应链管理、仓储物流、终端配送一体化经营,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构建社区、乡村服务站、连锁超市、便利店和学校等末端快递网点体系,打通“最后一公里”。到2025年,建成覆盖300个乡村的物流网点体系,覆盖率达到70%以上。
房地产业。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和“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要求,“租购并举”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统筹供给与需求,合理引导商品房开发,确保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稳步推进保障房建设,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满足城镇居民住房需求。畅通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转换通道,提高保障房货币化安置率。根据莎车县人口规模及需求,合理评估住房刚需和改善性需求,适度开发商品房,开发高品质住宅小区。支持发展绿色建筑,应用节能、节水、节材的新技术、新设备,提升住房质量。加大培育物业企业力度,提高物业管理和服务水平。“十四五”时期,房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房产价格稳定,房地产业和房产中介服务、物业管理服务功能明显增强。
养老服务。创新服务模式,引进优质资源,丰富服务供给,推动养老服务专业化、规范化发展。加快养老设施建设,培育多元市场主体,推动医养结合,建立以集中供养、家居养老为主,医养、康养、旅养为辅的养老服务体系。推进县级养老中心建设。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强化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功能,推动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老年人活动中心等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实现城镇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全覆盖。推进特困供养服务机构拓展服务,对低保、低收入家庭、护边员家庭,外出务工人员家庭中的老年人、残疾人,合理提供低偿或无偿的日托、季节托、全托服务。支持社会力量在社区提供日间照料、医疗和康复护理、助餐助行等养老服务。建立养老服务体系信息大数据库,推动智慧养老等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推进养老机构实现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为机构内老年人提供更加完善的医疗、康复护理服务。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推广医养结合模式,鼓励二级以上医院与养老机构建立长期护理技术指导和帮扶合作关系,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的医疗护理、康复护理、日间照料和居家护理等服务;推进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置医务室、护理站等专业医疗护理机构。加强养老服务人员的培训,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到2025年,全县每千名老年人占有床位达50张。
托育服务。建立可持续的投入保障机制,推进婴幼儿托育机构规划建设,增加托育服务有效供给。推进县域托育机构标准化建设,大力支持乡村托幼所建设,增强婴幼儿照护服务能力。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托育服务机构,鼓励家庭育儿知识传播、社区共享平台等托育服务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到2025年,建成500座村级托幼所。
农村服务。加快构建以生产销售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金融服务为主题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力度,开展专业种植、种子统供、重大病虫防治、农业机械推广、品牌建设、产品宣传等生产性服务。健全农副产品流通体系,充分利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超对接”平台,引进和培育农产品流通企业,推行网络交易和实体店展示销售相结合的现代流通方式,优化农产品流通体系,促进县域农产品畅销。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健全农业技术攻关、农户科学储粮、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点。构建多平台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支持发展市场营销、信息、技术服务和培训,农产品加工储藏和农资购销经营服务,构建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供销合作社与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主体合作,建设“综合便民服务中心”,开展农副产品代购代销、冷链物流业务接洽等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持供销合作社建设物流配送中心、大宗商品配送中心、农贸市场及仓储设施等物流设施,发展第三方物流服务。继续实施“新网工程”,开展干鲜农产品直采直销、城乡社区便民服务,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
第四章促进产业跨界融合
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发展方向,把招商引资与培育产业集群紧密结合,争取先进装备制造业行业领军企业入驻,壮大优势产业,加速产业集聚和跨界融合。
第一节推动两化深度融合
重点围绕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能源资源加工、电子信息、建筑建材等重点产业,以龙头企业示范、重点项目实施、信息平台建设为重点,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物流、经营管理等领域的深度应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成长科技创新型企业为重点,推进信息化从单项业务应用向多业务综合集成转变,从企业信息应用向业务流程优化再造转变,从单一企业应用向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应用转变。健全“两化融合”工作机制,抓好智能生产线和智慧工厂的示范工程,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
第二节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
推动制造业服务化,实施服务型制造行动计划,引导制造业企业延伸服务链条,从主要提供产品制造向提供产品和服务转变。鼓励企业增加服务环节的投入,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精准营销和在线支持服务等。大力推进企业在工程承包、维修改造、备品备件供应、设备租赁等方面开展增值服务。促进“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深化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的渗透融合,提高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第三节加快生产性服务与制造业融合
大力发展面向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能源资源加工、建筑建材、电子等制造业的信息、金融、物流服务,实现生产服务与制造业的无缝对接,创新业务协作流程和价值创造模式。建设和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业,壮大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支撑能力。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破除体制障碍,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最大限度激活发展潜能。
第一章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全面梳理财政性资金、扶贫资金、债券资金和援疆资金等项目投资形成的存量资产,盘活经营性资产,组建壮大一批国有公司,提供高质量就业岗位。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健全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市场化经营机制。引进银行资金、民间资金,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和股权多元化,实现各种所有制资本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大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权益,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
第二章发展壮大民营经济
用好用活中央、自治区、地区各类有利于增强经济活力的金融政策、扶持政策,支持民营企业、股份制企业、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一体发力、发展壮大。引导民营企业向园区聚集,鼓励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与龙头骨干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以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多种方式,建立稳定的供应、生产、销售等协作、配套关系,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完善产业链,打造创新链,提升价值链,推动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放宽民间投资准入,鼓励民间资本采取混合所有制、联合招投标等方式参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贯彻落实国家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金融扶持政策,拓宽民营企业融资途径,加强银企对接,鼓励金融机构增加民营企业、小微企业信贷投放。支持民营企业直接上市融资,实施好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计划,研究支持民营企业股权融资。实施民营龙头企业培育工程,支持一批有实力、带动力强的民营企业。鼓励县内民营企业整合重组,促进形成产业集群。围绕促进就业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抓好早市、夜市、“跳蚤”市场、农贸市场、中央厨房运营,在确保稳定、疫情防控、卫生的前提下,鼓励农民开餐厅、开超市、打馕、卖服装、搞电商、送快递。
第三章深化农村改革
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土地流转、托管。扎实推进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善有偿退出管理制度,盘活闲置宅基地和房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继续推进国有农牧场企业化、公司化改革。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完善资源水价、阶梯水价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实施新型经营主体提升工程,培育多元化农业经营主体,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和家庭农场、家庭牧场培育计划,培育一批国家和自治区级示范农业经营主体。
第四章深化财税金融和投融资体制改革
强化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明晰财政事权,加快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标准合理、保障有力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保障机制。深化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改革、重点项目和关键环节的财政保障力度。深化税收制度改革,依法依规持续加强组织收入工作。完善支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财税政策,落实减税降费各项政策,释放更多减税降费红利,增添市场活力。坚持市场主体原则,加快形成投融资方式丰富多元、公平开放的投融资体制机制,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建立完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涉农领域、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金融支持力度,有效解决实体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规范有序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进一步放宽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等领域限制,引导社会资本和民间资金参与项目建设。加快社会征信体系建设,加强企业债务风险的监测预警,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水平。
第五章优化提升营商环境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促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主导作用的发挥。强化“一站式”服务综合办事大厅综合规范化管理。加快政务服务向乡镇(街道)、村(社区)延伸,实现全覆盖。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持续推进“证照分离、多证合一”改革,推动企业开办、不动产登记等方面减少环节、优化流程。严格执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持续推进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和市场平等准入政策,完善市场主体退出机制,严格落实国家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开展涉企收费清理规范,切实降低涉企收费经营成本。创新信贷服务模式,优化贷款延期操作程序。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分级分类监管、“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联合监管,积极构建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加大对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能源资源加工、信息产业等重点产业龙头企业的补贴力度,对来莎车投资建厂兴业的“央企”在资金、金融贷款、债券融资、土地使用、用水用电用工、科技研发等方面给予特殊优惠政策。依法保护市场主体经营自主权、财产权、知识产权等其他合法权益。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从源头上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执法缺位等问题。
立足水利、交通、能源、信息等重点领域,按照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环境友好、高效可靠、适度超前的要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向民生领域、绿色环保、转型升级方向发展,激活社会消费活力。
第一章完善水利保障体系
以保护水资源和完善防洪体系为重点,加快提升灌溉等水利工程和现有水利设施防渗除险建设,增强水利设施保安全、保供给能力和信息化建设。
第一节推进重点水利工程建设
实施高效节水工程。推进塔河综合治理二期叶河水利工程,加快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渠系改造。推进叶河流域大型灌区、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加快灌区干渠支渠改造。加快高效节水灌溉建设,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到2025年,干支斗渠防渗率达到38.76%,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3。
提升防洪减灾能力。实施防洪、山洪灾害防治治理、流域治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除险加固等工程,加快信息化平台、山洪监测预警系统及更新改造,强化干渠、支渠、机井等设施的远程控制和监测,提高莎车防洪减灾能力。
继续实施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实施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提高农牧民安全饮水供水保证率和用水利用效率。加快水质监测中心(新建)建设,加强农村水质监测,切实保障农村饮水安全。
第二节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落实自治区《节水行动实施方案》,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着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改善水生态环境。到2025年,全县用水总量控制在15.16亿m3以内。
推进农业节水。积极推广喷灌、微灌、滴灌、低压管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大力推广改土蓄水、保土蓄水、工程蓄水、覆盖保水等综合配套技术,严格执行灌溉用水定额,完善农业用水计量设施。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建立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推进农业水权制度、农业用水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建设。加快农业节水信息化,在有条件的灌区实行灌溉用水自动化、数字化管理。
强化城镇节水。加强供水管网更新改造和维护管理,不断降低供水管网的漏损率,城镇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0%以内。定期开展用水效率评价,强化节水技术改造和用水节水管理,严格执行国家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标准。城镇所有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公共和民用建筑,应采用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器具,公共场所和新建小区居民家庭全部使用节水器具。全面推行城镇居民用水阶梯水价制度。强化桑拿、游泳、洗车、宾馆等行业的用水节水管理。推进节水型居民小区建设。
推进工业节水。加强企业新建、扩建用水管理,强化用水计量器具监督和检测,工业用水计量率达100%。开展节水型企业创建工作,节水企业建成率达50%以上。积极推广污水处理再生利用,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70%以上。加强节水技术改造,完善企业内部节水管理。
推进公共机构节水。完善公共机构节水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节水管理岗位责任制,强化节水日常管理。推进节水型学校、节水型医院等载体建设,公共场所和新建小区居民家庭全部采用节水器具,实现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建成率达50%以上。
推进再生水开发利用。把再生水利用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鼓励和支持再生水开发利用。城市绿化、道路清洗、生态景观等优先使用再生水。实施区域性再生水系统和中水回用系统示范工程,推行分质供水。
切实加强用水管理。严格落实建设项目节水“三同时”制度。严格行业用水定额管理,把用水定额作为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审批、计划用水下达、节水型企业考核的重要依据。加强计划用水管理。严格监督用水计划的执行,非居民用水实行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限制发展高耗水工业项目和高耗水服务业。完善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加强水利综合执法能力建设,开展水利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划定工作。
专栏8水利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供水保障。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
节水。高效节水工程、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和配套工程。
防洪抗旱及除险加固工程。叶尔羌和流域防洪堤防工程、大中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工程、山洪灾害防治工程。
水利信息化。搭建水利信息化中心,配套信息化平台、软件设备和培训中心等内容。
第二章完善综合交通体系
完善航空、铁路、公路等交通网络,提高服务品质,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第一节完善机场铁路功能
推进莎车民用机场改扩建,加快航站楼、货运库、联络道等设施建设,提升机场的运转保障能力。完善机场驳接通道,提升机场连接莎车城镇和周边县域通道的便捷高效能力。积极推动火车西铁路专用线、莎车-喀拉图孜矿区铁路专用线、莎车-巴楚铁路、塔什库尔干-莎车铁路建设,完善铁路环线网络,提升喀什区域内铁路网客货运输能力和效率。
第二节完善公路网体系
加快对外运输骨干通道建设。协调做好G217线莎车县-塔什库尔干公路道路建设、G219线莎车段道路改扩建项目服务工作,增强东部地区与红其拉甫等口岸连接通勤能力。实施“断头路”畅通和“瓶颈路”拓宽工程,优化升级县乡公路。推进“四好”农村公路建设,加快低等级公路升级改造,完善农村客运公交停靠站点,推进农村公路的无障碍改造,形成以县道干线公路为主骨架、乡道为骨干、村道为支线,层次分明、布局完善、衔接有效、结构合理的农村公路网络体系。到2025年全县实现农村公路达到四级及以上公路标准,总里程达到6171.02公里。
专栏9交通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公路。G217线莎车-塔什库尔干公路道路、G219线莎车段道路改扩建。
铁路。火车西铁路专用线、莎车县-巴楚铁路、塔什库尔干-莎车铁路建设、莎车-喀拉图孜矿区铁路专用线建设。
航空。莎车民用机场改扩建。
第三章构建能源保障体系
强化规划引导,补齐全县城乡电力、燃气、成品油等传统能源设施建设短板,发展风光水电、生物质能、新能源等产业,增强莎车非常规能源发展能力,加快能源消费的信息化控制技术应用网络工程建设,提高能源节约的现代化管理水平,构筑多品种、多渠道的能源保障体系。
第一节推进电力设施建设
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电网建设,全面提高电网通达水平、输送能力、电能储备与供电可靠性,提高电网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保障城乡安全高效用电。完善电压网架,推进莎车-和田Ⅱ回750千伏线路工程、110千伏和220千伏输变电工程、35千伏及以下输变电工程建设,提升供电可靠率和电压合格率。到2025年,全县供电可靠率达到99.86%,电网配电自动化覆盖率、配电通信网覆盖率、智能电表覆盖率均达到100%。
第二节完善燃气设施
构建莎车城乡天然气管网输配体系,形成全域覆盖、稳定安全的天然气供应网络。推进乡村天然气管线、燃气购置交易平台和线下网点建设。推进燃气应急调峰储备设施、应急调峰储配站、企业调峰储气设施等项目建设,提升气源供应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推进加气站建设,完善车用燃气供应网络。推进天然气气化、智慧燃气工程建设,在莎车县城大型综合体等使用场所和城镇地下燃气管网推广应用物联网、红外及光纤探测等传感新技术,逐步构建智能化的燃气可视监控和调度系统。
第三节加快成品油设施建设
积极推动完善成品油基础设施体系,增强油品运输储备能力。协调推动储备油库建设,提高成品油应急供应保障能力。合理布局加油站站点和新增站点,完善加油站分销布局体系,形成覆盖城乡社区村落、便捷安全的成品油零售网络体系。
第四节推进新能源应用
建立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积极推进垃圾分类。完善莎车县垃圾分类主责划分和设施体系,推进莎车县垃圾中转站建设,形成高效顺畅的垃圾处理机制和能力。推进供热节能提升改造工程,提升垃圾发电厂热能转换效率,提高能源替代置换效益。推进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优化能源结构,推进叶尔羌河干流开发,科学开发利用水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沼气)、氢能等清洁能源与可再生新能源。
专栏10电力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750千伏工程。莎车-和田Ⅱ回750千伏线路工程。
220千伏工程。恰木萨-錾高220千伏工程
110千伏输变电站及35千伏以下变电工程。110千伏输变电站7座,110千伏线路199.16千米;35千伏变电站1座,线路长度53.55千米。
第四章完善信息服务体系
多层面推进城市光纤接入网与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布局,逐步实现县城居民光纤到户,乡镇农村实施村村通工程,增强城乡产业、管理和公共服务建设的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能力。
第一节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城乡信息网络一体化布局,推进5G网络的全面开放和无线宽带覆盖建设,推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布局,加快“最后100米”光纤入户。推进大数据中心、“智慧城市”建设,推动“数字园区”建设集成示范。
第二节完善信息化服务体系
构建信息化服务体系。推动城乡交通、医疗、环卫、物流、仓储等设施智能化改造。推进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建设,实现跨行业、系统的行政审批服务和资源交易数据共享共用。加强信息网络体系、人才队伍体系建设,保护好信息设施及数据库。支持发展远程教学、远程医疗、移动办公、电子商务、场景监控与公共信息传播等信息服务。
提升政务信息化水平。推进喀什政务云莎车县分节点建设,推动协同办公,实现身份认证、电子证照、电子印章共享互认。推进“一网通办”“异地可办”“最多跑一次”,深化“一件事一次办”“就近办”等主题套餐,实现更多事项“网上办”“掌上办”。整合各类公共服务热线,实现政务服务“一号对外”。
专栏11新型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5G应用工程。5G基站建设工程、5G推广应用工程。
充电基础设施。公交总站充电站、新能源汽车充电桩。
新算力设施。智慧城市、喀什政务云莎车县分节点。
实施以促进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促进人口与产业协同集聚、产业发展同城镇建设有机融合,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建成叶尔羌河流域城镇群副中心。到202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0%以上,力争城镇供水普及率、污水处理率、污水资源化利用率均达到10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5%以上。
第一章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按照“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要求,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加快撤县设市,加强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建设宜业、宜商、活力生态的产城融合示范城市。到2025年,建成自治区园林城市。
第一节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加快完善城市道路、供热、供排水、供气等基础设施。推动城市主要道路延伸到环城路,打通断头路。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老城区主道、巷道、人行道等老旧道路改造、无障碍改造,提高城市路网密度。推动县城公交总站、主干道、商业中心、医院、景区等区域充电桩建设。推动饮水安全和保障工程建设,改变莎车居民多年饮用地下水的现状。合理申报用气指标,确保全年用气正常。加快街头绿地、绿道、公园绿地建设。推进建筑节能,推行绿色建筑施工。实施城市人防工程,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无障碍改造,方便残疾人、老年人出行。建设商业繁华、公共服务完备、基础设施齐全的宜居城市,提高城市品质品位。到2025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8%。
第二节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城市教育、卫生、生活服务、文化娱乐、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设施。推进城市档案馆建设,展现城市文化和发展历程。加强社区基层阵地建设,确保每个社区都有办公场所。加强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不断提高服务群众水平。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和规模,逐步提高城市居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第三节推进旧城改造
按照“政府主导、基础配套、统一规划、个性化设计、以人为本、安置为先”的原则,坚持棚户区、老旧小区改造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文化旅游相结合,采取银行贷款融资、申报项目资金和社会资本引入等方式筹措资金,推进危房改造、历史建筑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中心城区发展空间,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实现居民生活区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全面改善人居环境。
第三节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以城市污水垃圾处理、卫生保洁、道路绿化等为重点,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厂扩建,提高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率。加快城乡垃圾分类,推动城市垃圾运输车辆、垃圾中转站、垃圾清运等设施建设。加强城市道路、垃圾中转站、公共厕所、果皮箱等环卫设施的维护管理,主次干道、广场、车站等区域实现全天保洁。实施洁净行动,推进机械化清扫,制定具体的保洁标准和清洗时限,定期粉刷、整饰沿街两侧建筑物、墙体和围栏,保持外观清洁。实施城市道路绿化工程,建设育苗基地,强化城市景观打造及绿化养护。加强城市内河水系治理,促进城市生态环境改善。
第四节加快人文城市建设
注重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特色风貌的保护,加强城市风貌塑造,提升城市形象和内涵。在城市建设中融入历史、地域、民族文化内涵,开展城市形象设计,以主干道、中心区和重点开发地区为中心,打造一批精品建筑、精品雕塑。
专栏12城市功能提升重点项目
城镇基础设施。老旧小区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公租房建设及配套基础设施、棚户区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
给排水。县城饮水安全和保障工程、县城污水治理及综合利用工程、中水回用工程。
热源点及供热管网设施。新建电锅炉热源点2处,换热站4座。配套铺设一、二级管网,并对老旧管网进行改造。
城区环保节能改造。城区煤改电锅炉改造。
第二章培育特色小城镇
坚持特色兴镇、产业强镇,强化规划引导,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加快中心镇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小城镇公共服务水平。到2025年,力争培育10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特色小城镇、150个特色示范村。
第一节促进人口向小城镇集中
健全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引导农村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降低城镇落户门槛,最大限度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及其配偶、子女、父母落户城镇。扩大城镇公共服务覆盖面,将进城落户农业转移人口全部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和城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范围,保障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拥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以及参加升学考试的相关权益,依法将稳定就业的务工农民和灵活就业人员纳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范围,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服务。做好农业转移人口的各项社会事务管理与服务工作,确保进城落户农民与城镇居民同等享有最低生活保障的权利。切实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及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促使有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放心落户城镇。加快推进撤县设市进程,按照撤县设市软硬件要求进行缺项补项,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配套服务,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力争2021年完成撤县设市申报、挂牌工作;到2025年,实现城市常住人口43万人左右、城镇常住人口达到50万人左右。
第二节培育特色小城镇
以乡镇近期建设规划为指导,以储备项目为支撑,积极筹措建设资金,加快特色小城镇供排水、道路交通、燃气供热、信息网络等市政设施和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小城镇生活垃圾收转运处理、生活污水处理和再生利用项目建设。强化以乡镇政府驻地为中心的居民生活圈建设,把乡镇建成服务居民的区域中心。推进艾力西湖镇、依盖尔其镇、佰什坎特镇等特色小城镇建设,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型、旅游型、商贸型的宜居宜业特色小城镇。
第三章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构建城乡规划布局、要素配置、生产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构筑功能一体、空间融合的城乡体系,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
第一节健全城乡要素合理配置机制
推动城乡人才、土地、资金、产业、金融、技术、信息等要素合理配置,完善人才返乡入乡创业激励机制;稳妥推进全县土地征收、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模式。健全财政和金融投入保障机制,促进各类要素更多更好向乡村流动,激活优质资源市场化运作,为城乡融合发展注入新动力。完善技术和信息基础设施及平台,提升城乡融合发展运行效率。
第二节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实现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促进社会事业向乡村覆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学校集团化办学、捆绑式发展。加强城乡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医疗服务体系。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服务供给和人才队伍建设,向乡村重点倾斜政策支持和文化资源投入。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第三节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
推动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促进城区供排水、供暖、供气、垃圾处理等重要市政公用设施向城郊乡村、园区及规模化程度较高的乡镇村庄延伸,推动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完善城乡交通、信息、能源、物流等基础设施,推进建设“中转较少、便捷高效、节本增效”的城乡一体化发展通道。提升特色小镇、工业园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水平,加快城乡融合发展进程。
第四章推进城市管理服务现代化
围绕城市品质提升,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中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第一节增强城市管理系统性
加强城市运行维护,保障城市设施有序运营,构建科学有效、统一协调城市维护管理体制、财政保障机制和监督考核办法。创新城市建设运营管理理念,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营,完善城市管理标准综合评价体系,引入市场化、社会化机制,提高城市维护水平和服务质量。创新城市服务理念,强化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标准化和规范化,提升城市服务水平。发挥好市民群众参与城市管理和监督的积极性,丰富志愿者、市民热线等社会公众参与城市管理的途径,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第二节完善智能型基础设施
构筑智能型基础设施。建设全县统一的云计算服务平台和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推动大数据应用,实施覆盖全社会、各行业的智能化工程。加速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感知化转型,支持城市交通、通讯、供排水、供电和能源等需求的智能响应。
第三节推动城市智能化管理服务
建立“智慧莎车”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发展和普及决策信息、市民一卡通等智慧型公共服务。发展民生服务智慧应用,构建覆盖城乡的便民服务智能化体系,实现环卫、医疗、教育、文化、社保、社区服务、食品安全等社会公共服务智能化共享和一体化管理,营造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智能化人居环境。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推动信息平台建设和功能拓展,建立城市统一的地理空间信息平台及建(构)筑物数据库,实现多部门协同应对的综合指挥调度,促进城市高效运行和专业管理。
坚定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分发挥中华文化在培根铸魂、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中的重要作用,着力增强文化认同,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第一章实施文化润疆工程
持续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万家”活动。实施文化润疆项目,建设一批具有中华文化特征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的重点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学校、进家庭、进社区、进头脑。推动中华文化元素和标志性符号进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进基层文化阵地、进旅游景区。加强历史文物遗址保护利用。全面深化考古与历史研究,建立健全完善文物保护制度机制,系统开展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加强不可移动和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深入挖掘莎车同内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全面提升博物馆发展质量,积极推动“流动博物馆”文物展览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进机关,让历史发声、让文物说话。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
第二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坚持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青少年教育和社会教育,大力开展让历史发声、文物说话系列活动,在乡村建好、用好新疆四史馆,深入开展文物流动巡展,以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史证自清,有力宣传阐释新疆广袤土地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新疆悠久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新疆灿烂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加大文物保护和利用,做好汉代祈福台、唐代朱俱婆佛塔遗址(玄奘讲经台)、明代阿孜娜古建、清代叶尔羌办事大臣衙署公园及烽燧遗址(亚克艾日克烽火台)等修缮、复原,建成县“四馆一中心”,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各族群众心灵深处。持续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积极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地区。加快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稳步推进互嵌式乡镇、村(社区)建设。深化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争创地区、自治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第三章促进宗教和睦和谐
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更好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加强爱国宗教界人士关爱培养,建设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宗教教职人员队伍。全面加强宗教场所、宗教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的教育管理服务,不断改善宗教活动场所和宗教活动条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引导群众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确保宗教活动依法规范有序。
第四章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推进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学习研究。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加强新疆地方与祖国关系史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感恩幸福生活、厚植爱国情怀。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大力推进世俗化活动和现代文化发展,教育引导群众破除陈规陋习。实施文明创建工程,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实施网络文艺精品创作和传播计划,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深入推进社会诚信建设,弘扬诚信文化,建立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的联动机制,规范失信行为信息记录和共享公开制度。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不断提升公民素质、促进家庭和谐、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第五章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健全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场所保障。抓好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建设,完善服务供给,打通最后一公里。实施文艺精品战略,推出一批体现莎车特色、具有中华文化底蕴、彰显优秀民族文化特色、符合现代文明理念、反映各族群众现实生活的精品力作。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持续开展好“百日文化广场”、“文化进万家”和“我们的节日”等活动,不断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按照全县非遗名录,以非遗村、非遗人为重点,培养乡村文化带头人和能人队伍,加快非遗文化文创步伐。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国有文艺表演团体向市场化方向发展,培育文化企业,开展文化创新、文化产品生产加工,支持文化产业园建设,推动“文化+”融合发展,培育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
专栏13文化润疆重点项目
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交流。推进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群艺馆等公共文化设施达标,提升改造博物馆、“非遗”传承中心、十二木卡姆影剧院,推动古城景区原非遗博览园“四馆一中心”建设、文物遗址保护修缮、精品舞台剧创作等。
莎车县清代叶尔羌办事大臣衙署文化公园。推进衙署文化公园复原。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布局,提升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推进重点区域、企业污染治理,强化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严禁“三高”项目进莎车,强化环境影响评价和节能评估审查,逐步形成绿色化、低碳化、循环化生产生活方式,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打造维护叶尔羌河流域生态安全的战略支撑。
第一章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强化源头管控,严格执行国家绿色产业指导目录标准,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
第一节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推行企业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实现企业、园区、产业间链接共生、原料互供、资源共享、近零排放,逐步构建相互依托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新型工业循环经济体系。推动电力、化工、建材、煤炭等重点行业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培育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示范园区和循环经济。推进工业园区生态化、循环化改造,加快产业园区污染集中治理设施建设,坚持重污染物排放量“等量置换”或“减量置换”。健全用能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分配制度。实施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业循环经济综合示范区等工程,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
第二节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以发展清洁低碳能源为主攻方向,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煤炭安全绿色开发和清洁高效利用,推广使用优质煤、洁净型煤,鼓励使用清洁能源,继续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供应和消费体系。大力发展低碳农业,鼓励使用有机肥,控制农田甲烷排放,选育高产低排放良种,改善水分和肥料管理,推进畜禽废弃物综合利用。着力打造绿色新型园区,支持发展绿色工厂,推进“气化园区”,实施工业企业清洁能源替换。对电力、建材、化工、煤炭等行业中,环保、能耗、安全等不达标或生产使用淘汰类产品的企业和产能,要依法依规有序退出。积极推动低碳试点示范,重点支持低碳园区、低碳社区和低碳企业试点示范项目。在工业、农业、建筑、居民等领域开展电能替代,推广电采暖、电炊事、工业锅炉电能替代、电蓄能调峰等工程,依法淘汰落后燃煤锅炉,减少散煤燃烧和燃油消费。广泛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社区、绿色企业等创建活动,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
第二章持续强化污染防治
以防控环境污染风险为主线,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坚决守住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全面改善环境质量,切实维护群众环境权益和保障环境安全。
第一节加强大气污染防治
深入贯彻落实“大气十条”,深入开展工业煤耗、散煤、扬尘等专项整治,持续治理“散乱污”企业,不断提升大气质量。实施燃煤锅炉治理,推进清洁供暖,对燃煤锅炉安装脱硝装置,严格执行国家和自治区燃煤锅炉排放标准。因地制宜开展“煤改电”和“煤改气”工程,改善城区和农村冬季大气环境质量。深化工业源污染治理,实施工业废气整治,推进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升级改造,强化重点行业企业无组织排放管控。严格执行行业准入标准,全面推动全产业链清洁生产,按照项目引进高起点、规划建设高要求、工艺路线高标准的要求,严禁“三高”项目进莎车。加强扬尘综合治理、绿化及露天矿山综合治理,防控沙尘天气,推动秸秆综合利用与禁烧,加强农业大气氨污染防治。开展大气污染源专项执法行动,强化重点污染源的监控。
第二节加强水污染防治
深入贯彻落实“水十条”,落实河(湖)长制,加快河(湖)长制信息化建设,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全面强化饮用水源保护区环境巡查,加大“井电双控”监管力度,实现“水安全、水环境、水效益”同步提升。严格落实叶尔羌河、提孜那甫河等19条河段综合治理,加大沿河砂石厂、砖瓦厂、商砼站等产业整治,减少污染源,清理占用耕地。强化各乡镇水源地管理和保护,严防地下水超采,实行“井电双控”智能化管理,完善饮用水源地保护措施,强化水源地日常监督管理。健全水环境监测网络,加强饮用水水质监测,确保饮用水绝对安全,推进水环境全面提升。实施县城污水处理厂扩容,加快城市居民污水集中治理设施建设,完善集中连片居民点及分散户农村居民污水处理设施,有条件的乡村实行污水集中处理,织密污水管网,提高城乡污水集中处理水平。加快阿斯兰巴格建材工业园、卡拉库木食品工业园区和火车西站轻工业园污水处理厂建设,配套中水回用设施,铺设管网,用于生态林灌溉。推动园区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推行废水“零排放”。加强水质监测,健全水环境监测网络,及时准确掌握全县各水源地的水质状况。到2025年,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优良比例、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均达到100%。
第三节加强土壤污染防治
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实施农用地环境分级和分类管理,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开展土壤污染调查,加强土壤环境监管,强化土壤风险预警及管控。划定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加强清洁耕地的优先保护,推进中轻度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严格管控重度污染耕地,实施污染耕地治理与修复。实施地轮作休耕和质量提升行动,严禁非法开荒,有序推进退地减水,加大退化、污染、损毁农田改良和修复力度。以农田残膜污染综合治理为重点,大力推进残膜回收再利用,加强地膜生产企业监管,禁止生产销售超薄地膜。科学布局畜禽养殖,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设施规范化改造。严控建设用地土壤环境风险。加强对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危险废物处置监管,依法打击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和倾倒等环境违法行为,防止土壤污染环境。依托垃圾焚烧发电,推进生活垃圾合理分类和源头治理工作,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推行生活垃圾定点存放、统一收集、定时清理、集中处置。到2025年,农用残膜回收率达到85%,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
第四节加强环境监管与风险防控
实施环境监测设施提标工程,大力推进环境监理、第三方污染治理和污染源在线监测建设,全面提升对空气、水质、土壤等重要指标的监测水平,建立健全环境应急管理、环境监察执法体系。禁止偷排偷放、超标排放、非法开荒打井、私挖盗采等违法行为。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规范企业排污行为,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健全环境风险管理制度,有效防控和应对环境突发事件。到2025年,环境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基本完善,生态环境信息公开率达到100%,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设施覆盖率达到100%。
第三章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实施城乡绿廊、绿网、绿地绿化行动,进一步加强县域绿化通道建设与管护,完善绿洲生态防护体系,加强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第一节实施生态修复工程
重点实施区域生态治理和修复工程,构建生态绿色屏障。继续推进三北五期防护林工程、防沙治沙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公益林保护工程建设。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恢复叶尔羌国家湿地公园的原生态环境,提升公园生态功能。实施退化防护林改造工程,推进已改造生态林的补植补造、通风透风等生态修复。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推进野生动植物保护站、救护站建设。实施种质资源保护工程,建设种质资源圃,延续和传播优质种质资源。加强胡杨等公益林保护。加强山水林田系统治理,重点实施叶尔羌河两岸生态保护工程。
第二节加大生态建设和保护力度
围绕造林示范区建设,加快林木良种繁育,鼓励景观树、乡土树种造林,加强水土流失区、重点生态区和生态脆弱区的造林绿化、封山(沙)育林、林分修复,提升森林质量和生态功能。严格生态红线保护,加大公益林管护力度,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垦滥占林地等违法行为。争取国家及自治区对喀尔苏国家沙漠公园建设的支持,加强国家沙漠公园、湿地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环境保护,适度旅游开发,严格限制人造景点和设施的建设规模和数量。到202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19.6%。
第四章强化资源节约利用
坚持集约节约高效利用资源,鼓励产业集聚发展,推进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第一节推进资源综合高效利用
通过再生资源回收、城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园林废弃物回收利用等途径,推动城市污泥、餐厨废弃物、建筑垃圾、废弃物和废旧纺织品等废弃物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构建社会层面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加强工业固体废物环境管理和尾矿库监督管理。建立矿产资源开发管控制度,严格落实矿产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积极推动废钢铁、废旧有色金属、废塑料、废旧轮胎、废纸、废玻璃等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分拣、再利用、销售等再生资源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推进农副产品加工过程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推动煤矸石、粉煤灰、粘土矿废渣、化工废渣等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大力推动农作物秸秆、林业“三剩物”(采伐、造林和加工剩余物)、养殖场粪便的资源化利用。积极开展秸秆饲料化、肥料化、基料化、能源化和原料化的“五料”综合利用。到2025年,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2%。
第二节加大节能减排力度
加强工业、交通、建筑、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合理控制能源消费增量,能耗强度逐年下降,控制在约束指标范围内。实施脱硫脱硝除尘工程改造、工业炉窑专项整治,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和过剩产能压减力度,深入开展工业企业提标改造,继续强化工业污染防治;实施燃煤燃气锅炉整治,强力推进机动车等移动源污染防治,减少污染源头排放。持续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稳步推进清洁取暖,开展燃煤锅炉综合整治,推进能源提效降耗。积极发展绿色建筑,新建建筑要严格执行强制性节能标准。加快供热老旧管网改造和供热计量传输平台建设,促进供热节能降耗。推进绿色交通体系建设,实施公共交通优先,持续扩大新能源出租车、公交车和城区共享单车的使用覆盖面,引导居民绿色出行。加大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力度,逐步淘汰高能耗空调、计算机、打印机等设备,优先采购高效节能环保产品。严格执行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第三节强化水资源管理和循环利用
严守水资源“三条红线”,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通过控采限量、高效节水、种植结构调整、灌溉面积退减等措施,严格地下水开采监管,推动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落实节约用水制度,强化节水考核管理。合理制定水价,建立水权交易机制,发展水权交易市场。加强地下水保护管理,严格控制超采、滥采地下水,逐步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坚决制止非法开荒,有序实施退地减水。实施县城中水回收利用工程,推进水资源循环利用。
第四节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切实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稳定耕地保有量,提高耕地质量,确保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降低。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土地整理、复垦力度,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配置效率,推动土地利用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调整建设用地结构,保障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生态建设项目等用地需求。调整集体建设用地,通过土地出让,培育新型产业集群;调整集体农用地,通过土地流转,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调整农村“三资四权”,通过宅基地等流转,培育农村新业态。
第五章健全生态保护政策机制
深化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系统,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第一节加强生态环境管控
加强国土空间开发管制,严格控制城镇空间边界,加强工业企业用地管控,推动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功能区集中。完善污染物自动监测网络、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队伍建设,加大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的制裁和惩处力度,提升环境监测监察执法能力。健全环境风险管理制度,有效防控和应对环境突发事件。
第二节提升环境保护管理能力
加大环境保护科技投入,全面对接“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一批重大环境保护科研项目,全面提升区域环境管理的科学决策、精准施策能力。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普及环保知识,推广珍视生态环境、保护绿水青山的理念,建立完善持续改善环境的长效机制。
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机遇,破除位居内陆的地理瓶颈约束,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筑牢开放平台,创新开放模式,优化开放环境,推动优势资源和产品实现“走出去”,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第一章积极融入喀什经济开发区建设
加快推进喀什经济开发区莎车产业园区建设,建设喀什地区莎车物流枢纽副中心,以莎车机场、铁运、路运为载体,优化物流、转运节点布局,推进新材料、新能源、新型产业发展。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招商环境,创新管理模式,创新投融资模式,提升产业承载集聚能力,打造核心区重要支点和新增长极。
第二章抓好五大领域建设
抓好物流项目建设。围绕疆内疆外大循环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速布局现代物流体系,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推进莎车铁路物流园、公路物流园建设,推进机场临空产业园远期规划。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的循环、通畅、安全和开放。
抓好区域交通枢纽建设。协调做好G217塔什库尔干至莎车公路建设项目、争取G219线莎车段道路、巴楚-莎车铁路、塔什库尔干-莎车铁路项目纳入“十四五”规划;加快推进莎车县火车西站铁路物流专用线建设,积极争取莎车至喀拉图孜矿区铁路专用线项目、莎车机场改扩建项目建设,织密交通网络。
抓好文化科教建设。争取国家、自治区和地区支持,建设科技、旅游、教育等基础平台。加强与企业、科研院所紧密合作,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专项等创新平台建设,增强莎车自主创新能力,夯实莎车协同发展基础。积极与援疆省市共办文化年、艺术节、电影节、电视周等活动分会场,增进相互了解。推进承办丝绸之路经济带特色体育赛事,推动教育、文化、体育领域的交流交融。推动非遗传承保护,加快博物馆提升改造,发挥歌舞团和民间木卡姆艺人作用,编排、创作优秀剧目,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加大文化交流。
抓好医疗服务建设。积极开展医疗服务合作。进一步发挥医联体作用,加强与自治区及援疆省市医疗服务的交流合作。推进人民医院创三级医院,打造临床重点专科。提升医学培训、远程会诊服务水平,提高医护人员综合能力。
抓好金融服务能力。发挥金融资本支撑外向型产业的撬动作用,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加强对银行服务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引导,对扶持小微企业贡献突出的,在政策方面给予优惠。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产业,支持金融机构、银行、保险业发展壮大,打造金融机构聚集、金融市场发达、金融产品和功能齐全、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业。
第三章大力发展外向型产业
充分发挥莎车区位、政策、资源优势,以“一区五园”为载体,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发展外向型产业集群,建成独具优势的对外开放基地。到2025年,外贸进出口额年均增长8%。
打造特色产品进出口基地。依托喀什经济开发区莎车产业园,推动形成纺织服装、农产品、电子信息等出口加工区,打造一批具有较高技术含量、较高附加值的出口品牌;推动油气化工、甘草和粮食加工等基地建设,培育一批进口产品加工企业,建设有市场前景和竞争力强的进出口产业集聚区。推动形成外向型特色林果加工基地。支持基地公共技术研发、检验检测、展示、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展示莎车县特色产品,完善莎车机场农产品展示厅建设,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力度。积极推动在喀什飞地区建设进口产品分拨中心,发展仓储物流业。
培育壮大外贸企业。争取国家进出口经营权相关政策,为外向型企业申请外贸发展扶持资金。鼓励外贸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企业积极参加国内外展会。培育壮大外贸主体,做好外向型企业政策宣传,为有出口潜力且产品外向型的企业办理进出口经营资质备案登记,申请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扩大外贸出口额。发挥好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出口信用保险保费补助及保单融资贴息补助、进口贴息等外贸发展专项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鼓励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深化对外合作交流。创新“走出去”方式,鼓励和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到周边国家投资办厂,深化与周边国家在纺织服装、电子组装等领域的优势产能合作,带动商品、劳务、技术和装备出口。加大农业“走出去”力度,推进外向型农产品种植、加工基地发展,积极推动形成现代农业合作示范区。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走出去”,实施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综合开发项目。发挥生态、民族民俗等优势,深化旅游资源开放、信息共享、行业监管、公共服务、旅游安全、标准化服务等方面合作。依托旅游景区,大力发展旅游休闲、健康养生等服务业。
第四章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按照“选商、择商、育商”的原则,加快制定产业投资指南,建立健全项目储备和滚动机制。依托自身特色资源、现有产业优势和基础,策划、论证、储备一批项目,创新招商思路、方式,制定招商引资激励措施,大力开展优势产业、重点行业产业链招商、园区合作招商,围绕农产品深加工、纺织服装、电子组装、“电力能源”等重点产业发展,实施精准招商,招引储备一批吸纳就业能力强、带动辐射强的项目落地莎车。搭建招商引资信息网络平台,建立适应经济发展新动态、新模式的信息互动机制。深入推行重大招商引资项目领导负责制、前期项目跟踪服务制,不断提高服务的主动性、及时性和连续性,确保签约项目顺利实施。加强招商人才和招商队伍建设,为优质项目的成功引入打下坚实基础。大力招引文化旅游项目,重点公关市场前景好、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注重引进现代农业产业项目。
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着力补齐民生短板,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有序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多元化增加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第一章着力提高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
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完善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确保人民安居乐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到2025年,全县实现新增城镇就业1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8%以上。
强化宣传培训。加强就业观念宣传引导,选树一批就业、创业先进典型人员,从务工收入、家庭变化、人员精神面貌等方面进行宣传引导,引导农民群众看家乡变化、算经济收入,转思想观念,提升自我就业意识。开展技能大培训,激发县域培训主体积极性,完善培训补贴政策,加强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和转岗转业培训、重点群体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贫困家庭子女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促进城乡群众大就业,努力实现人人都能就业。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少数民族群众掌握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水平。
强化就业服务。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水平。加强就业人员的服务和管理,掌握人员就业底数。完善重点人群就业支持政策,加大对城乡富余劳动力、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帮扶力度,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实行就业困难人员托底帮扶。通过税收优惠、社会保险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继续落实就业困难人员社保补贴政策,将就业援助政策措施向贫困户、农村“低保户家庭”等农村就业困难对象延伸,使城乡就业困难对象都能得到及时援助。建立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机制,增强就业能力、扩大就业容量。
增强就业创业能力。加强与内地企业,疆内各地州、县市企业的劳务合作,精准对接劳务需求,扎实做好有组织到疆内外转移就业。围绕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家庭,引导农村劳动力从事种植业、林果业、养殖业,组建各类技术专业服务队,推动一产就业。以扶贫车间、产业园区、合作社、保鲜库、良繁育中心为重点,发展纺织服装、电子组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开发旅游服务、物流快递搬运、餐饮、宾馆、家政、交通运输,引导劳动力向服务业转移就业。优化创业就业环境,加强创业指导和服务,支持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办民族手工技艺作坊、农家乐、十小店铺、流动超市等,推动自主创业就业。适当开发良繁中心、养殖小区、畜牧防疫员、林果专业服务队、寄宿制学校宿管员及厨师、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管护、保洁保绿、治安协管、乡村道路维护、护河、掮草、护林等公益性岗位,扩大公益性岗位就业。做好人岗对接,按用工岗位需求选派各工种劳动力,到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以工代赈、富民安居等各类工程和建筑工地就业。加强对困难大学生的就业援助,落实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各项扶持政策,加大创业培训和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力度,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实习和毕业生见习制度。选择社会责任感强、规模较大、信誉良好、管理规范的企事业单位作为大中专毕业生实习见习基地,对大中专学生根据不同专业实行见习期制度,增强就业能力。
第二章加快提升教育质量水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聚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全面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改革,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发挥好思政课作用,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坚定不移推进学前和义务教育阶段15年免费教育政策,实现国语教育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覆盖。大力开展“组团式援疆”和集团化办学,强化政策激励机制,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有效供给,完成城区、村级幼儿园教学点新建及提标改造工程。继续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快寄宿制初中建设,扩大寄宿制初中、小学校舍,补齐中小学食堂、运动场所设施短板,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推进残疾人学校扩建,健全特殊教育体系和保障机制。推动普通高中学校扩建、新建,加快高中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及高级技工学校的融通发展改革试点。实施贫困家庭大学生资助和职业教育“雨露计划”。坚持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喀什职业技术学院莎车分院建设,加大县高级技工学校教育教学能力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积极与自治区和喀什地区职业技术学院对接联系,根据莎车县产业发展需要,在莎车举办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专门班次。发挥网络教育和人工智能优势,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合作办学,加快发展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探索“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着力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教育服务供给方式和教育治理新模式。推进城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改善教师住宿条件。不断提高教师待遇,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充分利用上海援疆、国家及自治区培训,强化师资力量培训,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到2025年,学前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均达到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8%,莎车县高级技工学校升级为高级技师学院。
专栏17:教育强县推进工程
提升基础教育办学质量。新建、改扩建城区幼儿园,实施12年义务教育学校新建、改扩建工程;普通高中新建4所,改扩建5所。
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改扩建高级技工学校,建设相应实训车间,推动高级技工学校升级为高级技师学院。
高等职业学校。新建喀什职业技术学院莎车分院(含喀什地区教师培训中心莎车分中心)。
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分校建设。新建容纳10000名学生的职业学校分校。
第三章积极推进卫生健康惠民
加强发热门诊、地方病医院、疫病预防实验室建设,重点培养实战人才,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深入推进健康莎车建设,全面提升覆盖预防、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各环节的健康服务水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三医”联动,推进医共体、医联体建设全覆盖,促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实现县乡村三级远程医疗全覆盖,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打造智慧医疗服务体系。推动各级各类医院健全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权责清晰、管理科学、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督有力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建设,加强重大传染病、地方病防治,开展肺结核、艾滋病、精神病、癌症和其他慢性病防治行动。完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向孕产妇提供生育全过程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提高孕产妇和新生儿危重症救治能力。新建县人民医院门诊楼,加强重点专科建设,发挥新疆医科大附属医院托管帮扶、上海援疆医疗卫生教育资源等优势,加强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推进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人民医院创三级医院进程。完善城乡医院、卫生院基础设施,实施科学合理的分级诊疗制度,加快县域医共体建设,落实“两个允许”,建立完善医联体和医共体运营模式,提升医共体规范化水平,加快优质医疗资源共建共享,全面提升公立医疗和健康服务机构综合服务能力。提升县、乡、村医疗服务水平,做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切实保障和提升乡、村两级医护人员待遇和薪资水平,稳定医疗队伍。持续做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立健全医疗兜底保障机制,稳步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加快中医民族医药发展,建设县中医传承中心,持续推进中医民族医诊所、门诊和特色专科医院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落实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促进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积极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探索建立药品医保集中支付体系。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实施食品安全战略。
专栏18:卫生健康重点项目
推进人民医院争创三级医院,建设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规范化培训中心、中医药诊疗服务体系、远程会诊医疗中心、医学观察集中隔离点、城南医院二级综合医院等。
第四章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落实全民参保计划,落实基本养老保险、失业和工伤保险制度,扩大城乡居民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城镇职工大病保险覆盖面。稳定提高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保障水平,保障失业、工伤人员及生育妇女的合法权益。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发挥新建38座养老机构、1所残疾事业保障中心作用,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推进低收入家庭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享有均等化水平,将符合政策人口纳入各项社会保障救助范围。将托养人员作为弱势群体,将其基本生活保障纳入弱势群体关心关爱保障。落实孤儿保障制度和最低养育标准增长机制。推进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健全及时发现机制和救助保护体系。强化对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精准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政策,适时调整提高补贴标准,推动对需要护理的重度残疾人开展集中或社会化照料护理服务。配齐乡村两级助残专职队伍。强化退役军人服务管理和保障,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加强殡葬管理服务。推进婚姻管理服务规范化。促进慈善事业发展。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各族群众住有所居。到2025年,力争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要达到100%,有意愿的农村“五保”老人全部实现集中供养。
第五章促进人口优质发展
优化生育政策,提高人口质量。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完善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不断提升优生优育保障能力,提高人口质量,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鼓励有条件群体向小城镇和县城聚集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
第六章推动其他社会事业发展
加强妇女儿童和家庭建设。全面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完善促进男女平等、妇女全面发展的制度,切实保障各族妇女权利。实施自治区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全面贯彻落实儿童优先原则,建立和完善促进儿童优先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制度体系,保障资源配置对儿童基本需求的高度优先。实施自治区儿童发展纲要规划。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实施与妇女儿童有关的民生项目,优先考虑提高农村妇女“两癌”检查人群覆盖率、城镇低保家庭妇女“两癌”检查、“两癌”患者低保收入妇女救助、农村幼儿园营养改善计划、城乡社区儿童之家建设、家庭教育支持服务计划。
做好共青团工作。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全面推进从严治团,扩大团组织覆盖和活动覆盖。扎实开展“青年大学习”行动,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武装青年。推行注册志愿者制度,广泛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建立青年交友平台等载体,服务人才引进留疆工作。实施“网上共青团”工程,实现团网深度融合、线上线下一体运行。选拔优秀团员作为党的发展对象。
侨务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政策,依法维护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权益。做好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服务工作,充分发挥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爱国热情,凝聚侨心侨力同圆共享“中国梦”。
第七章健全完善公共安全体系
坚持把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持续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及各类打击整治行动,依法严厉打击黑恶势力犯罪,推进戒赌康复中心、毒品预防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净化社会治安环境。健全公共安全隐患常态化排查整治机制,依法规范重点单位、人员密集场所等安全检查,强化枪支危爆等重点物品安全管理,加强物流寄递、食品药品、矿山等行业监管,建立由行业主管部门提前介入的安全监管机制。加强网络安全监管,坚持依法治网,坚决维护网络安全,筑牢网络安全防线,不断提高网络安全保障水平。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提高社会治理和防范风险挑战的能力水平,提高社会治理和防范风险挑战的能力水平,保持社会大局持续稳定长期稳定,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第一章加快法治莎车建设
高举社会主义法治旗帜,弘扬法治精神,把全面依法治疆的要求落实到莎车工作各个领域,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全面贯彻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努力建设法治莎车。坚持运用法律武器开展斗争、打击犯罪,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防范风险、处理问题、化解矛盾。坚持依法行政,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强执法监督,提升执法司法质量、效率和公信力。坚持司法公正,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加强司法规范化建设和制约监督,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强化法治宣传,全面开展“八五”普法工作,加大《宪法》《民法典》等法律法规普及力度。
第二章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构建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推进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探索具有莎车特色的县域社会治理新模式。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关口前移、源头预防,加强人民调解员、司法调解员、仲裁员队伍建设,做好信访工作。建立完善防范化解重点风险隐患机制,加强重大决策调查研究、科学论证、风险评估和内外统筹,做到依法审慎决策。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
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中央治疆方略,突破体制机制束缚,促进兵地融合发展,增强发展合力。
支持兵团向南发展,推进第三师54团一体化发展。完善县乡两级兵地融合发展领导机制,设立常态化兵地融合发展办公室,加强日常工作统筹协调。落实兵地融合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存在的困难问题。完善对口联系交流制度,加强兵地各领域、各部门干部人才交流和业务工作合作。建立定期评估制度,将兵地融合发展成效纳入年终绩效考核内容,推动各项工作有效落实。
坚持兵地一盘棋、兵地是一家,推进兵地产业、文化、干部人才、民族团结等一体化。加快推进与第三师54团一体化发展,建立以拍克其乡—兴安镇—恰热克镇为小城镇圈的兵地融合发展区。完善兵地文化旅游设施,共建兵地融合就业街,帮助各族群众就近创业、互嵌式就业。加强与兵地干部人才的交流互动,互派干部挂职锻炼,定期组织乡村干部、农民代表、致富带头人到兵团团镇观摩学习,提升能力素质。
坚持全面援疆、精准援疆、长期援疆,坚持援疆重心向基层倾斜、向保障和改善民生倾斜、向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倾斜,加强浦莎两地人才、产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交流,构建融合互动发展的援疆工作新格局。
坚持把引进和培养人才作为援疆工作的重点,加强教师、医疗卫生、农技、政法、产业园区运营管理、金融等人才精准对接,进一步加大优秀专业人才援疆力度,科学管理使用援疆干部人才,把援疆干部安排在最适合、最能发挥才干的岗位上任实职、担实责,让各类援疆干部人才释放潜能、大显身手。充分发挥援疆干部人才的传帮带作用,加大骨干人才培养,帮助莎车打造一支永远不走的人才队伍。改进人才引进方式,推动受援双方科研院校、企业、医疗机构等在科研、产学研合作开发和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应用上加强合作。选派上海优秀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学校、医院的管理和教学、医疗工作,切实提升莎车教育、医疗水平。有针对性地选派莎车幼儿园、中小学、高中、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和骨干教师、医生到上海培训,选派上海骨干教师、医生到莎车支教、支医,并鼓励引进优秀教师、医生到莎车任教、坐诊。加快培养文化艺术人才。继续在两地举办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实施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运用市场办法加大人才柔性援疆力度,缓解人才短缺问题。
坚持把产业援疆作为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渠道,持续在农业提质增效、节水农业、设施农业、畜禽养殖、林果、馕产业、庭院经济、农产品仓储保鲜和冷链物流设施等方面,加强援疆项目资金支持。深入开展上海浦东新区“携手兴乡村”结对帮扶,助力莎车乡村产业提质升级。吸引受援两地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联合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吸引上海纺织服装和先进制造业企业到莎车投资,支持上海援疆项目优先使用受援地劳动力。继续加大受援地在编制规划、送客入疆等旅游业支持力度。吸引上海决策咨询、科技咨询、知识产权服务、资产评估等中介服务机构在莎车设立分支机构,提升莎车中介服务业水平。
充分利用上海优势科技资源,持续深入支持莎车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实施科技缓疆项目,促进先进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吸引高层次科技人才,推动莎车科技事业创新发展。谋划上海支持科技创新项目建设,与上海科研机构开展全方位科技合作。协调上海援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加大援疆资金对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专利产业化项目的支持力度;吸引上海高层次人才利用自主知识产权在莎车创新创业,鼓励上海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入驻莎车。继续深化教育、“组团式”援疆,提高莎车教育教学质量,探索建立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体系。推动与上海文化交流合作,深化文旅和体育援疆,推进对口行业部门、学校、医院结对子。巩固深化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成果,提升莎车医疗服务水平。建立“名师工作室”“工匠工作室”,强业专业人才队伍培养。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优先位置,确保80%以上资金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用于基层。坚持就业优先,健全完善与上海劳务输出常态化合作机制、向内地企业转移就业机制、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培养机制,继续推进初高中未就业毕业生职业技术培训全覆盖,探索推广订单式就业技能培训。深入实施健康扶贫工程,深化上海三级医院对口帮扶莎车县医院工作,加大基层医务人员的帮带培训力度,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加大对村(社区)基层组织建设的支持力度,增强基层反恐维稳能力,努力把基层组织建设成为服务群众、维护稳定、反对分裂的坚强战斗堡垒。
坚持把交往交流交融作为巩固各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手段,充分发挥对口援疆的桥梁纽带作用,因地制宜结对子,搭建多层次的交流交往平台。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引进更多反映上海等省市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发展成就的影视文艺作品,组织开展优秀文化交流演出活动,广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乡村活动。组织基层干部群众到内地或疆内县市区进行参观学习,鼓励内地广大群众到莎车旅游交流,积极组织开展“交朋友”“手拉手”以及学习团、参观团、夏令营等青少年交往活动。加强对内地莎车籍务工经商人员、学生和出入境人员服务管理,引导更多莎车籍少数民族群众特别是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留在内地就业创业、交融发展。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委领导作用、广大干部示范带头作用、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凝聚起实现“十四五”规划的强大合力。
第一章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坚定不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主动对标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疆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不断筑牢基层执政根基。推进基层党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抓好机关党建,建强网格党组织,持续推进“两新组织”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两个全覆盖”。加大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力度,选优配强村(社区)“两委”班子,持续实施“领头雁”工程,扎实开展“访惠聚”工作,“五个在一起”帮带机制常态化落实,推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建工作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全面构建精准“知事识人”考核体系。持续推进科级及科级后备干部一线培养,注重在乡村振兴、乡镇等基层一线发现使用干部。加大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力度,深入实施引才入莎计划和人才就业创业培养计划,开展“招才引智”工作。
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始终牢记“干部作风不实是我们最大的敌人”,坚持不懈整治“四风”“四气”,坚决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紧盯群众身边的“蝇贪”和“腐败”,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着力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坚守监督守则,加强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证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用好执纪问责利器,精准运用“四种形态”,强化责任分工、倒闭责任落实、助力责任监督,推动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联动贯通、形成合力,推动“两个责任”全面落实。强化政治巡察,突出重点,提升巡察精度,扭住关键点彰显巡察力度。推进巡察向高质量全覆盖发展,把巡察工作不断引向深入。持续发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
加强党对经济社会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始终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切实加强党对莎车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推进莎车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领导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全面调动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实现规划纲要目标任务提供坚强的领导保障。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保障各族群众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独特优势,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水平。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团结发展。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增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实效。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把各自联系的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巩固和发展大团结大联合局面。全面贯彻党的侨务政策,凝聚侨心、服务大局。
围绕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任务,科学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有效调控引导社会资源,切实增强经济调节的适应性、针对性、灵活性,进一步改进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保障规划目标如期实现和各项任务圆满完成。
加强财政资金保障。编制实施好年度财政预算,为规划实施和目标任务完成提供有力的财政资金保障。加强税收征收管理,增强财政保障和支付能力。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加强存量整合,优化增量安排,健全财政支出优先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保障机制,重点加大对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社会保障和福利、公共文化服务、公共安全和生态环境等领域的财政投入。加强政府性债务的管理和控制,合理安排基本建设预算,保障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
健全综合发展政策。围绕发展的重点领域,密切联系发展实际和宏观环境变化,加强政策储备、研究制定和协调落实,为各项发展目标实现提供有力支撑。重点围绕促进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提高民生保障水平、推进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制定相关政策,正确引导市场主体并给予其合理预期。
实施重大项目带动。以规划带动项目建设、以项目促进规划落实。着眼于集中力量分阶段解决一批重大问题,在经济结构调整、空间布局优化、资源承载能力提升、生态文明发展、平安社会建设等方面,组织实施好一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健全项目实施机制,深化前期研究论证,规范手续办理,提高审批效率,加强协调调度,形成规划一批、实施一批、储备一批的滚动机制。
本规划经县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由县人民政府组织实施。按照统筹协调、分工负责原则,加强规划实施管理,举全县之力,共同努力实现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
完善规划体系。本规划是统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总体规划,是编制其它各类规划的依据。专项规划是总体规划在特定区域的落实,是指导专业领域发展的依据。合理确定规划的功能定位,加强“十四五”规划与专项规划、国土规划之间的衔接,做好专项规划与总体规划的协调,使各类规划在发展目标、空间布局、政策取向、重大项目等方面保持协调一致。
强化分解落实。细化本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明确责任单位和工作分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财政预算计划要按照本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明确年度目标、工作指标和推进措施。
强化中期评估。县发展和改革委将于“十四五”中期组织对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主要评估重要目标的完成情况、主要任务的实施情况、重大项目的进展情况。根据评估结果,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研究提出对策措施,确保规划顺利实施。当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因其他重要原因,经济社会发展与规划目标发生较大偏离时,县政府将提出调整方案,报县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
强化宣传监督。规划是全县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规划的落实也需要群策群力。各级政府要面向社会、面向群众,广泛利用各种媒体,多形式多角度地宣传“十四五”规划,充分展示规划的内容,增强公众对规划的认识和了解,有效组织引导公众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集全县之力、集各方之智共同落实好规划,共同把我们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
关联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