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车县:十二木卡姆余音绕梁
来源:新疆日报 发布日期:2024-05-17 12:43 浏览次数: 字体:【大 中 小】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任江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莎车县木卡姆文化传承中心的灯亮起来,悠扬的琴声、歌声从这座风格独特的两层建筑中传出来,在夜空中飘散。
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族歌唱、舞蹈和音乐相结合的一组古典音乐作品,是中国民族音乐的瑰宝。2005年,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莎车县是十二木卡姆传统文化艺术的发源地,被称为“十二木卡姆的故乡”,现有1位国家级传承人、1位自治区级传承人和23位县级传承人。2007年,莎车县成立木卡姆文化传承中心,同年9月成功举办了“中国新疆·喀什莎车十二木卡姆文化艺术节”。以此为契机,莎车县以多种多样的形式继承、弘扬、发展十二木卡姆艺术,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
莎车县木卡姆文化传承中心建筑面积近2800平方米,表演大厅可以容纳数百人共同演奏,设有专门的展览厅、排练传承厅、表演厅等。在这里,不仅有对十二木卡姆资料及表演器材的收藏展览,还可以培训从各乡镇选拔出来的民间艺人,并在日常开展木卡姆节目的排练和演出。现在,该中心已有木卡姆民间传承艺人50多人。通过他们的演出,越来越多的游客了解并喜爱上这项艺术瑰宝。
在莎车县,木卡姆就像夜空中的星星、像生长在土地上的一草一木,融入当地人生活的点点滴滴,甚至化入人们的举手投足之间。无论是大街小巷还是乡村原野,有人的地方就有木卡姆,就有音乐和舞蹈。现在,该县登记在册的木卡姆艺人超千人,有年逾古稀的老人,也有而立之年的青壮,而能唱一段、跳一段的人俯拾即是。
因为十二木卡姆乐谱复杂,一般民间艺人很难自学。莎车县木卡姆文化传承中心就成了大学校和大平台,这里每天歌声悠扬、舞步飞旋,成了当地的一大景观。
依力哈木·热依木作为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十二木卡姆)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019年入选文化和旅游部评选的“文化和旅游带头人”,同年入选“2019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曾担任莎车县木卡姆文化传承中心主任。20多年里,他每年都开办培训班,年均培训木卡姆传承人100多名。如今,62岁的依力哈木虽然已退休,但仍然在为十二木卡姆传承奔波忙碌。
莎车县的民间艺人,无论来自城镇还是乡村,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有一颗挚爱十二木卡姆的心。“在日常的演出和训练过程中,我们和前辈们一起歌唱、跳舞、弹奏、表演,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努力把非遗文化继续传承下去。”民间艺人古丽帕热·吐尔洪说。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莎车县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通过每年开展非遗文化艺术培训、每月发放生活补贴、每日举办文艺演出等措施,使非遗文化代代相传。为确保木卡姆艺术传承后继有人,莎车县还加大了十二木卡姆艺术人才的培训力度,经常性举办木卡姆艺术节和演唱比赛,大大提升了木卡姆艺术的影响力。
旅游业的飞速发展,给古老的莎车和十二木卡姆带来新的机遇和生命力。莎车县在推动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着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让世代流传的十二木卡姆焕发新的生机。该县把十二木卡姆艺术“搬”进景区,和游客互动,让越来越多游客感受这一文化瑰宝的魅力,也为参演的民间艺人增加了收入,更好地推动了十二木卡姆的传承发展。
木卡姆余音袅袅,古城莎车历久弥新。“五一”假日期间,莎车县迎来旅游热潮,游客纷至沓来,争相感受该县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莎车县老城文化中心成为游客的热门打卡地,景区中最热闹、最受游客欢迎的是喀赞其街。
这条街形成于1870年。过去,这里是以铁锅、铜锅制作为主,民间手工艺、餐饮美食、农产品销售为辅的商业街,商铺多由居民住房改造而成,大多是土块房、砖木房,基础设施落后,道路坑洼不平,环境卫生脏乱差。
2019年,莎车县启动喀赞其街棚户区改造,将传统产业与发展旅游业结合起来,与民俗优秀建筑风貌和文化结合起来,改造后的喀赞其街成了老城景区的重要景观。当地以喀赞其街历史为轴线,以不同的历史文化遗迹为点,以民俗风情和传统特色为主题,突出十二木卡姆非物质文化遗产、“丝路重镇、古城莎车”等历史文化元素,发挥老城核心区的喀赞其街游客集散中心支点作用,开发形成了4条城区精品旅游线,辐射带动171条路、街巷、胡同,227处优秀历史文化古建筑、民居,10处古遗址等城内景区。
现在,走在喀赞其街上,锻造铜器、铁器的叮当声不绝于耳,烤包子的香味四溢,欢歌劲舞时时出现在街道上……十二木卡姆赞颂和憧憬的生活,就在眼前。